文:劉忠德。
“老山裙”,一件帶有幾分粉色和情色色調的裝備,似乎與血與火、生與死的戰場遊戲無關。 然而,在30多年前的嶗山地區防禦作戰中,確實與那場戰爭有著密切的聯絡,成為支撐那場戰爭勝利的支點之一,就像“巨無霸”152加榴彈炮和“81杆”新型步槍一樣,至今仍令人難忘。
這是一場非同尋常的戰爭,有著不同尋常的背景、不尋常的環境、不同尋常的戰術,從而獲得了不同尋常的戰爭後勤保障。
嶗山是我軍對峙的中心,屬於典型的季風雨林氣候,山地和叢林地形,作戰環境極其惡劣。 這個概念沒有四季之分,只有旱季和雨季。 4月至9月,幾乎沒有白晝,晚上沒有月亮,整天下雨,潮濕悶熱; 從10月到3月,天氣乾燥,塵土飛揚,多霧,能見度幾乎不存在。
潮濕悶熱的氣候給作戰行動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尤其是堅守在前線的戰士的生存。 戰爭的特殊性和戰爭環境迫使前線部隊蹲在隧道和“貓耳洞”中。 每個陣地都由壕溝相連的“貓耳孔”組成,總共有2000多個陣地。
這些“貓耳洞”大多是借助天然洞穴和地形臨時建造的,雖然隱蔽,但生活條件極差,尤其是靠近敵人的幾十個陣地更是困難重重。 有的陣地與敵人隔著石頭,連大聲說話都能聽見,別說呆在那裡了,就算守久了,也能把人窒息而死; 有的山洞低到只能躺著或坐著,沒有伸展和活動的餘地,乙個姿勢還能支撐1小時1天,但戰士們卻堅持了數千小時數百天,艱辛的程度可想而知; 有些洞穴太小了,只能容納一兩個人,兩個人仍然可以有乙個同伴,乙個人在那裡是什麼感覺。 每個士兵必須在山洞裡呆至少3個月,吃壓縮乾糧,喝雨水和山洞滲水,在子彈箱和手榴彈箱裡小便,每平方英吋吃喝拉扎爾。 洞窟黑暗無光,密閉,濕度達到飽和狀態,溫度常在40攝氏度以上,像桑拿一樣,生活質量遠不如原始人。
參加戰爭的士兵大多來自北方,那裡天高雨,他們怎麼受不了山洞裡悶熱的坦克的折磨,所以他們都大面積患上了濕疹和爛襠病,再加上蚊蟲叮咬,手抓衣服磨蹭, 不斷**感染,駐紮陣地的士兵的胯部,**潰瘍,血膿不停,疼痛和瘙癢是普通人無法忍受的,衣服在這裡成了負擔,穿上它們加重了病情。
為了減輕疼痛,士兵們開始嘗試將三角圍巾包裹在急救箱中,導致急救箱的消耗量飆公升。 衛生防疫部門、軍需部門相繼研發出一次性紙褲,其質量遠不如現代版的“紙尿褲”,不適合戰場環境; 後來,戰區的後勤部門製作了大褲子進行分發,但無濟於事。 無奈之下,士兵們乾脆脫掉衣服褲子,赤身裸體,雖然減少了不適感,但畢竟戰爭掩蓋不了恥辱,也影響了作戰行動。
有鑑於此,戰區各級後勤機關、軍火、衛生等科研單位也在積極想方設法解決這一難題。 有一次,我們到巴厘河東山方向的61師去調查了解情況,正好該師的後勤組織正在八角坪二線陣地組織演習,幾排穿著不同尋常服裝的士兵正在演示各種戰術動作。 戰士們精湛的技藝沒能打動我們,但奇特的**服裝卻點亮了我們心中的光芒。 原來,他們正在組織士兵試穿他們試過的新戰鬥服,其獨特的形狀和功能令人耳目一新。
這種下半身制服改變了傳統的鋸齒形,下寬上窄喇叭形,類似於女裙。 這套服裝的下擺很寬鬆,中間沒有隔板,降低了傳統服裝褲襠的摩擦係數,既透氣透氣,又能遮住恥辱感,不影響作戰行動,非常適合當時的戰鬥環境和戰鬥模式, 並解決了許多單位和個人想要解決但不能很好地解決的問題。我們被他們的創新精神深深打動,所以我們將其命名為“野戰裙”,並在裙子的腰部放置吊帶,以減少衣服與腰部的接觸。
這個新事物吸引了很多專業人士和**,野戰裙“迅速在戰區傳播開來,並繼續被後來的兄弟部隊使用”。 因為“野戰裙”是嶗山這個特定地區的特產,所以後來被命名為“嶗山裙”。
“老山裙”不僅凝聚了廣大後勤官兵的智慧和辛勤付出,也體現了整個戰區一線戰士對後勤人員的期望,也是對這場戰爭的慷慨饋贈。 在戰區各級後勤機關、衛生防疫、各級科研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大面積的胯部潰瘍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感染概率大大降低,有效提公升了部隊的戰鬥力。
作為那場特殊戰爭的產物,“老山裙”承載著那場戰爭的悲痛、奉獻和犧牲,與“老山精神”一起被載入史冊,成為那場戰爭的見證人。 (作者是當時集團軍後勤部作戰後勤部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