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6月11日,國民黨發布一則令人震驚的訊息:中日軍在黃河岸邊激戰,日軍動用飛機和大炮對黃河南岸堤岸進行猛烈轟炸,造成黃河決堤氾濫, 淹沒了河南、安徽和江蘇省2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這被稱為抗日戰爭的三大工程之一。 相較於文溪大火和防空隧道窒息事件,花源口路堤爆裂事件影響更為廣泛,受影響人數也更大,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堪稱三大事故中最多的一次。
然而,花源口堤壩決堤的真相,早已不為人知。 直到1975年蔣介石去世後,國民黨才承認花源口堤壩決堤是蔣介石親自下令的。
雖然國民黨對此進行了辯解,稱這是出於“抗戰的需要”,但這一解釋並沒有平息公眾的憤怒和譴責。
花源口堤壩決堤:代價高昂的犧牲 花源口堤壩決堤導致大量中國人死亡,日本人也遭受了損失。 儘管蔣介石對此負有重大責任,但他從未認識到這一點。
然而,這場災難並非偶然。 早在1935年,國民黨就有預謀地提出“以水代軍”轟炸黃河,延緩日軍侵略步伐。
德國顧問法爾肯豪森在提交給蔣介石的《關於中國抗日戰爭準備的兩項建議》中強調,要阻止日軍入侵中原,就必須採取這一行動。
他建議蔣介石將黃河作為最後一道防線,有計畫地人為地淹沒黃河,以加強防禦。 這場災難是乙個慘痛的教訓,提醒我們警惕戰爭的破壞力,努力維護和平。
本來,國民黨組織部部長陳國富向蔣介石提議破堤阻敵,以水代替軍隊,但蔣介石猶豫不決。 他曾經下令“把全部洗掉燒掉,不要丟下”,並親自教他的**將領們如何燒掉普通人的房子,但這次面對老朋友的提議,他有點動搖了。
蔣介石下令魏立煌燒毀百姓的房屋,但今天,如果國民黨敢肆無忌憚地炸毀黃河堤岸,受影響的百姓將是乙個天文數字,蔣介石將留下一萬年的惡臭。
因此,他既沒有明示同意,也沒有明確不同意,只是吩咐程謙“自己查一下”,把原來要求他簽字的“隨時可以決定”的字樣劃掉了。
這可是大事,他不敢直接指出來,而是讓程謙自己做決定。 1938年5月19日,徐州淪陷後,數十萬國民黨軍隊撤退到河南東部和南部。
日本侵略者為了維持前線的穩定,決定縮減兵力,直奔國家**中心所在的武漢。 然而,日本華北派遣軍司令官寺內壽一無視大本營的命令,認為自己已經打贏了。
他命令第1師團、混成旅團、塞亞支隊共計10萬匹馬全速向西推進,追擊逃跑的**。
蔣介石在主席辦公室研究戰勢,接到敵第一戰區原總司令薛岳的電報。 電報透露,瀘溪的日軍已開始向嚮導方向推進,企圖與華北派遣軍會合,然後沿平漢路進攻許昌、鄭州一帶。
許昌和鄭州一線是武漢的重要屏障,一旦攻占,那麼河南到武漢就沒有障礙了,日軍可以南下威脅武漢,西下威脅洛陽和習安,同時也可以窺視中國西南的後方。
於是,蔣介石立即給程遷發了一封電報,要求他全力以赴阻止敵人西進,確保鄭州至許昌一線的安全,並要求戰區司令部拿出具體方案,在短時間內報告。
當時,該中隊剛剛打完蘭峰之戰,戰鬥力還沒有完全恢復。 就算是補充一些新兵,也很難與日本侵略者的精銳部隊作戰。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戰區參謀長嚴尋福向程遷提出了兩個計畫:乙個是燒毀鄭州,留下一片廢墟,以清理荒野; 二是學習關雲昌的戰術,即淹沒第七軍,直接挖黃河堤岸,淹沒日本侵略者的先頭部隊,以阻止敵人主力的進攻。
燕尋福傾向於第二個方案,認為黃河的決堤可以阻礙日軍機械化部隊,日軍在人數上並不比中隊有優勢,不敢僅靠輕便發動大規模戰鬥。
程騫聞言,默默抽了一口煙,然後決定在昭口到花源口的線上挖黃河,阻擋敵人西進,這個計畫得到了蔣介石的高度認可。 1938年6月1日,蔣介石在武漢召開最高軍事會議,率先表示贊同程遷的計畫,並指示程遷採取行動。
他認為應該允許記者報道災難,但真相必須保密,同時他幽默地說:日本飛機不是到處亂轟炸嗎?
林偉接到蔣介石的指示,程謙對於此事十分猶豫。 他明白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對自己的子孫產生不好的影響,他也擔心事情一旦被揭露,可能會被推卸責任。
因此,他選擇給蔣介石發電報,希望能給自己留一條退路。 然而,蔣介石已經決定將此事的責任推給日本人,並立即批准了程遷的要求。
他指示程在黃河南岸選址,以突破堤防,阻止敵人向西推進。 他們決定在6月4日午夜開始放水。
在這個過程中,程騫的表現並沒有引起其他國民黨將領的不滿,他們都高喊“英命! 並表示支援。
為了炸毀堤防,第一戰區司令部召開會議,黃河水利委員會專家學者和江防部高階官員參加了討論。
經過討論,專家們一致認為,中木縣的昭口是築堤的最佳地點。 程遷遂將決堤任務交給第20軍總司令尚震,並指示6月4日中午12時炸毀堤防並放行。
尚真意識到任務的重要性,立即調集第53軍乙個團前往昭口執行任務。 然而,由於昭口堤防地基較重,士兵們無法完成本職工作,旱季水位過低,任務無法如期完成。
這時,日本侵略者正在逼近開封和魏氏,焦急的蔣介石通過**命令尚真:“這次決裂必須毫不猶豫,不顧一切,堅決完成任務。 ”
尚真作為蔣主席的親信,不敢有絲毫懈怠,親自前往昭口督戰,並從附近的第39軍調來乙個團協助開堤。 經過幾千年的沉澱,黃河堤防絕非易開鑿,更糟糕的是,當時沒有大型機械,只好靠人力。
經過兩個團士兵的努力,直到晚上8點,才終於挖出了乙個洞。 然而,當尚真下令引進**藥時,意外發生了。 開口太小,坡度太陡,導致堤壩嚴重坍塌,士兵們辛辛苦苦挖出的缺口被完全堵住了。
堤防的第二次突破失敗了,尚震無奈之下,又調了乙個團的生力,在原來的缺口以東50公尺處挖了乙個新洞。 同時,他還命令工兵深入挖掘路堤,以增加爆破的威力。
6月6日凌晨,成功開啟了乙個新的缺口,比之前的缺口大了不少,但等了很久沒有水出來。 原來,開挖之初,黃河的幹流在南岸,他們挖完後,幹流已經向北移動了幾十公尺,缺口外有一道黑沙障,所以水流不出來。
商震將軍對即將到來的危機充滿信心,他知道,如果開啟缺口,黃河的水會像洪水一樣傾瀉而出,決堤。 經過乙個小時的緊張準備,炸藥重新裝填,尚真將軍再次下令引爆。
砰的一聲巨響過後,黃河水如他所料地流了出來,場面喜氣洋洋。 然而,就在尚真將軍準備向蔣介石報告這個好訊息時,突然又是一聲巨響從缺口中傳來,然後缺口坍塌了。
雖然商震將軍立即下令疏浚,但都沒有奏效,昭口第三次破堤,失敗了。 園口堤壩爆裂的訊息,讓蔣介石非常生氣,甚至發了幾封電報催促商震將軍。
尚震將軍此時焦急得像火鍋上的螞蟻,不知所措。 就在這時,第20集團軍參謀長魏如林打來電話,說江在珍有辦法讓黃河決堤。
尚真將軍聽到這個訊息,非常高興,立刻讓魏如林帶江在珍去總部見面。
新八師師長江在珍對水利事業深感興趣,並進行了深入研究,主動向魏如林請示,在花源口築堤。
由於此事的重要性,魏如霖無法做出決定,於是向尚震匯報。 在徵得尚真同意後,江在珍於當晚11時召開重要會議,部署在華源口龍王寺西側築堤的方案,投入兩個團和乙個工兵連。
他說,如果行動失敗,將依法處罰。
1938年6月7日凌晨,花源口會議剛結束,新八師官兵接到命令,要前往突破點,負責守衛和通知附近居民。
為了確保他們的安全,官兵們不得不告訴居民,日本人即將進攻該地區,因此他們需要移動到10英里外。 這些居民雖然不知道國民黨要炸黃河,但一聽說鬼子來了,就毫不猶豫地扶老老少,離家出走。
在園門口設立總部後,江在珍立即下令開工建設。 他精心挑選了800名身體健全的士兵,分成五組,每組分成兩個小隊,乙個用於挖掘,乙個用於搬運。
每組工作兩個小時,然後輪換。 由於指揮得當,加上江在珍非常重視工作與休息相結合,霹靂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 據他估計,水最早應該在9日中午左右放出來。
堤防被成功突破! 然而,蔣在鎮並沒有和士兵們一起慶祝,而是立即跑回總部,讓尚真調來大炮,炮擊已經很薄的堤防,使差距進一步擴大到幾公尺。
與此同時,天雷雷鳴,大雨傾盆而下,黃河水位迅速**,差距越來越大。
當魏如林村被洪水淹沒時,江在珍感到無比難過。 他深深地嘆了口氣,看著被沖毀的人們的房屋和在洪水中掙扎的牲畜。
雖然韋如霖對此很滿意,答應為江在珍取功勞,但江在珍卻不高興。 他說:“把優缺點留給後代來評論。 “洪水的肆虐已經襲擊了河南、安徽和江蘇省的44個縣,面積高達29萬平方公里。
更糟糕的是,當國民黨軍隊試圖挖掘黃河堤岸時,日本人已經行動起來,占領了制高點。
黃河決堤後,日軍第14師團雖然大部分被洪水困在鐘木縣,但得到了第二軍的迅速支援,損失不大。 第16師團由於地處洪水中心,損失慘重,陣亡約1000人。
趁此機會,**發動**,並成功清除了河東的日軍。 加上被淹死的1000名日軍,這次日軍總共損失了7000多人。
新副本:堤壩在花園裂,造成嚴重破壞。 6月12日,兩股洋流匯合,達到兩公尺深,白沙鎮直接被衝成瓦礫。
13日,黃河流向中木縣以東,然後繼續向東進入渭市。 中木年間水流只有一里寬,進入魏家後,擴大到十餘里,沿途的村落無一倖免。
決堤的黃河水流入淮河,加重了淮河的負擔,日軍正在修建的淮河鐵橋被沖走,黃河的水也蔓延到安徽和江蘇。
7月,花源口和昭口的缺口已經達到了100公尺寬。 面對這場災難,百姓感到無能為力,只能嘆息。
黃河水災的事實是清楚的,無可爭辯的。 然而,國民黨斷然否認花源口堤壩決堤與他們有任何關係,反而將責任推給日軍。 6月13日,**通訊社發表宣告稱,日軍在黃河邊投下數十枚炸彈,炸毀了缺口,導致水位湧動,無法挽回。
這一訊息迅速傳遍了全世界,日本**立即通過各種渠道發表宣告,稱這是國民黨指責日本的陰謀。 國民黨軍委政治部主任陳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憤怒地斥責日方的無恥行徑,並表示國民黨絕不會糊塗,相信天下公正的人民會看清真相。
後來,國民黨邀請了一大批中外記者到花源口,讓他們親眼目睹了無數軍民拼命堵破口的英勇場面。 由於國民黨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中外記者沒有發現任何異常,他們確信花源口堤壩的爆裂是日本飛機轟炸造成的。
這時,全國大部分人也接受了國民**的宣傳,因為他們已經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虛假宣傳,普遍認為這件事是日本人**喊著要抓賊。
然而,在違約開始之前,國民黨發布了乙份檔案,規定必須將附近的所有農民重新安置並妥善安置,以防止他們流離失所而無法生存。
如果這份檔案能夠真正落實,國民黨就不會在短短三年內被解放軍趕出台灣。 花源口堤防決堤後,數百人被洪水淹沒,中木縣有6萬人不幸遇難。
據統計,1200萬居民因洪水而無家可歸,超過89萬人被洪水沖走,永遠離開了世界。 僅在河南省,就有900多萬英畝的耕地被洪水淹沒,140多萬所房屋被洪水沖走。
洪水所到之處,到處都是哀悼,生命被摧毀。 黃河排涸後,西水沿英河一路流入淮河,東水沿漩渦河一路流入淮河,再流入洪澤湖,導致河南、安徽、江蘇四省44個縣被淹, 受影響面積達到29萬平方公里。
隨著花源口的潰口越來越大,黃河下游的舊河道逐漸乾涸,黃河的水被完全改道,因為沒有固定的河道,黃河水在三省之間翻滾,形成了長400公里,寬10公里和80公里的黃汛區。
面對洪澇災害造成的災害,國家**撥出5億法幣用於救災。 但是,由於**現象嚴重,每位受害者只能獲得10元的救濟。
當遇難者淚流滿面地收到國**人員送來的10元法幣時,都痛哭流涕,哀嚎道:“我們連家都沒有,這10元法幣對我們有什麼用? ”
黃河入海的影響是空前的。 這導致淮河幹流和支流嚴重堵塞,每年發生大洪水。 汛期過後,黃河、淮河將引發蝗災。
此外,由於黃河的決堤,河南省大部分土地變成了鹽鹼地或沙地,農作物已經滅絕。 1942年春,河南又遭受了幾年的旱災。
全省沒有下雨,再加上全國**救災,河南爆發了一場可怕的饑荒。 3000萬人受到影響,300萬人死於飢餓。
雖然河南大饑荒造成的花源口堤壩決堤客觀上減緩了日軍的進攻步伐,但日軍被迫放棄了從平漢線進攻武漢的計畫,轉而撤退到徐州,渡過淮江到達合肥,在那裡與其他日軍會合,從長江北岸入侵武漢, 從而為蔣介石爭取了幾個月的時間,讓一大批重工業設施順利轉移到西南後方。
然而,這一事件的影響非常嚴重。 因此,蔣介石下令不允許任何人向外界透露事情的真相,並堅決拒絕承認是他下令開啟花園入口的。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後,蔣介石才假裝黃河洪水的人民該盡快回國了,下令堵住花源口,讓黃河恢復原道。
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 1947 年 3 月 15 日,在爆發八年零九個月後,花源口的突破口被成功封鎖。
花園口堤壩的決堤,對日軍造成了短暫的影響,但給中國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此後,蔣介石再也沒有提及花源口和黃裠這兩個字,直到他離開大陸,華源口堤防爆裂的真相才被揭開。
國民黨直到蔣介石死後才承認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