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張彤.
城陽區環城北路,有一家炎黃書畫院,推門進去,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鼻而來。 牆上掛滿了書畫,書架上擺滿了古籍。
乙個紅色的大空白卷軸平鋪在桌子上,這時王䃕之右手緊緊握著墨筆,眼神清澈專注,緊接著,乙個大大的“龍”字躍上了紙。 “我屬於龍,今年六十歲了。 王丕之笑著說。 而他筆下的“龍”字,似乎蘊含著他幾十年來對生活和藝術的思考和感悟。
今年60歲的王䃕志,與自己剛剛在工作室寫好的“龍”字合影。
1964年8月,王丕志出生於嶗山縣城陽公社西果莊村。 他出生的時候,父親已經47歲了,他有乙個年老的兒子,這是極其珍貴的。 當時家裡很窮,但父親為人正直,人氣也不錯,全村湊錢給王丕志買了一把“百鎖”,希望他一輩子平安健康。 “60年代中期出生,錯過了三年的自然災害,但那時的人過著簡單的生活,從不感到苦澀,回憶起童年時依然幸福滿滿。 ”
這是七個月大的王丕之。
王丕志從小就喜歡畫畫,而且天賦也很有天賦,跟著爺爺叔叔。 小學三年級學習《馬梁的魔筆》課文後,他愛上了繪畫。 “小時候喜歡根據***和新年畫,慢慢學會了創作。 1976年,王䃕志12歲那年,他的繪畫天賦越來越明顯,父親想著力培養他,就把他送到了石北的一所藝術學校。 “這是一所業餘學校,我每天晚上7:30到9:30上課。 ”
那一年,王丕志剛上初中,從嶗山縣城陽公社到市北的交通工具都是自行車。 每天放學後,他乙個人騎著自行車去藝術學校,通常要三個半小時。 學習了兩個小時,九點半就趕回家了,已經接近凌晨一點了。 在這樣的狀態下,王䃕之風雨無阻地堅持了三年,在那裡他練就了比較紮實的國畫基本功。
這是王䃕志小學12歲畢業後留下的一張紀念照。
初中畢業後,王丕志考上了山東工藝美術學校,卻因為1000多元的雜費,只好放棄了。在隨後的幾年裡,他精力充沛,多方面師從名師,憑藉自己的天賦和理解力,書畫水平逐漸提高。 為了掙錢養家餬口,他還特意僱了木匠做木箱,拿著畫具到處跑,畫牆畫,為一些村子做門廣告。
上世紀90年代,社會發展迅速,我一直在適應時代的發展,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 王丕之回想起往事,忍不住笑了起來,他當過村里的團委書記,支部成員,還開過廣告公司,還有油畫廠......
王丕志還有乙個愛好,那就是攝影。 他第一次接觸相機是在1985年。 “當時,我的三叔正在美國發展,有一次他回來給了我一台相機。 “在那些日子裡,相機很少見,他愛不釋手。 後來,他發現藝術是相互聯絡的,他知道攝影要注重構圖、意境、光感、色彩等,他也用這台相機為家人和朋友留下了珍貴的影像。 1995年,城陽成立一年,他請朋友從日本帶回了一台相機,記錄下身邊的變化。
王丕之練書法,畫畫幾十年從未停止過,生活穩定下來,一有時間就到全國各地寫生,中國著名的山川他幾乎都去過,他的繪畫藝術融合了各家各族的長處,筆墨大膽,魅力鮮明,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他也逐漸被周圍的人所熟知和認可。現為國家一級藝術家,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書畫展,獲中日水墨畫展優秀獎、山東省第四屆素描展優秀獎等數十項榮譽。
王丕志2016年在安徽省洪村寫生。
我最感激的人是我的父親,如果不是他的老父親千方百計送我去學習,我根本無法接觸到藝術。 也有村民幫了我很多,可以說是父親和村民們一起送我進了藝術之門。 王䃕志回憶道。 幾十年來,他一直心懷感恩,不斷向社會捐贈書畫作品,為社會公益事業做出貢獻。 2008年,他參加了20多場慈善捐贈和拍賣,籌集的資金全部捐給了災區。 “這些年捐獻的書畫數量都記不清了,也沒想過要數一數。 因為在我看來,能把自己的興趣愛好轉化為幫助他人的力量,是我的榮幸和幸福。 2015年,王丕之被授予“全國扶手兒童形象大使”稱號。
這些年來,王丕誌畫山水畫最多。 他說,在山水畫中,不僅有祖國的山川林,也有自己成長進步的軌跡。 雖然一路上有波折,但更多的是陽光和幸福。 “那些辛苦而純真的歲月早已一去不復返,但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時光,也是我們最難忘的花朵。 雖然我們現在不再年輕,但我們的故事很長,我們的青春很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