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烏克蘭的額外500億歐元援助計畫塵埃落定,歐盟似乎處於新一輪衝突風暴的中心。 有趣的是,這一次,被勒索的不是俄羅斯,而是歐洲本身。 在這種戲劇性的轉變中,歐洲最大的敵人已經悄然浮出水面,它可能隱藏在那些被視為盟友的人面前。
俄烏衝突長期僵持,美國國會一直沒有放過對《烏克蘭援助資金法案》的批准。 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歐盟卻出人意料地打破了僵局。 此次特別峰會的召開,不僅將援助烏克蘭計畫再次提上議事日程,而且經過一番波折,終於就鉅額財政援助達成了協議。 這筆來之不易的援助,對烏克蘭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的雨,但對歐盟本身來說,卻可能是一場不可預測的風暴。
歐盟的這一舉動,難免會讓人產生懷疑。 作為烏克蘭危機背後的推動力,美國現在顯示出疲憊的跡象,似乎打算從這個煙霧瀰漫的戰場上撤出。 那麼,歐盟為何會在這個時候選擇逆流而上,不惜花費巨大的人力財力來填補烏克蘭這個看似無底洞的深淵呢? 它真的被某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所脅迫嗎?
答案顯然沒有那麼簡單。 在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的宣告中,我們可能會瞥見一兩點。 她強調,這種援助不僅是對烏克蘭的堅定支援,也是對俄羅斯的強烈訊號。 不過,用她的話來說,我們不難感受到另乙個微妙的含義——那就是催促和施壓美國。 這是巧合,還是馮德萊恩和拜登之間某種默契的表現**?
馮德萊恩的身份和行為最近引發了廣泛的猜測。 有報道稱,她的所作所為似乎更符合美國的利益,而不是真正的歐洲立場。 從俄烏衝突到國際事務的方方面面,馮德萊恩的立場始終與美國的立場出人意料地一致。 這種反常的“默契”,讓歐洲一些有識之士開始警覺起來。 法國前薩科齊的轟炸是乙個明確的訊號——他指出歐盟對烏克蘭的援助是錯誤的,並將矛頭指向歐盟委員會,這實際上是馮德萊恩的公開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歐洲的局勢日趨微妙和危險。 一方面,美國通過各種手段滲透和影響歐洲,試圖將其牢牢地綁在自己的戰車上; 另一方面,北約在俄羅斯邊境的軍事演習無疑是火上澆油,極有可能將烏克蘭戰爭引向歐洲本身。 屆時,歐洲將要面對的敵人將不再是遠東的俄羅斯,而是那些躲在裡面的“內鬼”,以及躲在幕後操縱一切的美國。
如果歐洲繼續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不難想象,最終可能會成為美國的犧牲品,死在所謂的“盟友”手中。 因此,對於歐洲來說,當務之急是認清現實,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立場,只有這樣,才能在這場看似看不見的較量中捍衛自己的底線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