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百姓靠糧食為生,但糧食不是憑空掉下來的,要種在耕地上。 可以說,耕地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沒有耕地,我們就沒有糧食。 近年來,國家對耕地資源保護工作十分重視,提出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為了準確了解各地耕地資料,確保18億畝耕地名副其實,國家每年都會安排開展一次名為“換地”的調查。 這個調查資料是國家了解各地耕地變化的重要資料,自然非常重要。 否則,耕地數量數不勝數,如何保證工作碗?
然而,在實際調查過程中,一些基層單位千方百計地用各種欺騙手段愚弄國家。 2月18日,自然資源部公開通報2023年度土地變更調查發現的7起造假案件,可以說是觸目驚心,真實可信令人擔憂的是,18億畝耕地資料不準確,18億畝耕地是否真的被持有。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欺詐案例。 我只是把它分為幾類,主要有三個類別:
一是直接在硬化的地面上覆蓋土壤,欺詐處理變更調查和土地衛生執法。 外觀主體為北京某鎮、某村委會、山西大同某公司。
第二個是臨時移栽、冒充、虛假證據填平非耕地地塊為耕地。例如,在福建省古田縣的乙個村莊,甘蔗被臨時移栽到固定點,果園被呈現為耕地。 再比如重慶市璧山區的一條街道,購買了一批用竹籤上的幹秸稈**組成的“糧堆”,插入養殖水面,人工製造出水稻種植的痕跡,將水面調查為稻田。 在安徽省武威市8個村,村委會組織人員抽水後在未開墾的蟹塘中移栽蔬菜,將209畝蟹塘改為耕地。
三是基層**部門和調查單位,直接參與造假。 最令人痛心的是,在甘肅省某縣,為了保證耕地量達到目標,出現了有組織、有計畫的大規模造假。 通過會議,當地政府對部分林地的樹枝進行了修剪,對林下地表進行了犁地,並要求調查公司將這些林地作為耕地進行調查,涉及8,900英畝。
在貴州省某縣,偵查公司未根據事實進行調查,存在欺騙、逃避舉證行為。 然而,當地自然資源局作為主要負責部門,卻默許了他們的虛假證據,甚至直接將縣級核查賬號交給了調查公司代為完成縣級自查,縣級核查只是形式上的。
我們常說,當我們看到乙個小強時,其實是一窩。 恐怕上述詐騙案件只是基層詐騙案暴露的冰山一角。 這種造假行為性質惡劣,嚴重影響農田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必須嚴懲。
注:本文案例來源於自然資源部2月18日發布的《自然資源部關於2023年土地變更調查中存在欺詐、不認真調查、管控不嚴典型問題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