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7000億台華為裝置變成廢品? 德國拆除華為5G裝置。
在與中國簽訂1200億元大訂單後,佔38持有9%股份的德國出於安全考慮,宣布報廢所有5G裝置。 儘管遭到電信專家和德國公司的反對,但德國還是拒絕了華為,並失去了作為主權國家的獨立性。 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產品也在占領德國市場,這引發了人們對德國下乙個禁令目標的猜測。
拆卸華為裝置。
在當今全球化時代,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絡與合作越來越緊密,但一些國家卻出於政治原因選擇犧牲自身利益,以無理打壓我國特定企業為藉口。
歐洲經濟巨人德國最近在對待華為和中興通訊方面表現出令人遺憾的短視。
為了挽救德國對外貿易的下滑,我們與法國、德國、西班牙三國合資成立的空客歐洲公司簽訂了價值1200億元的訂單,德國占股40%左右,收購空客是為了支援德國工業。
然而,德國非但沒有對此表示感謝,反而加入了美國的行列,禁止華為和中興通訊的5G裝置。
這一決定無疑是對中德經貿關係的重大打擊,也背離了全球化和自由的精神。
華為在德國的5G網路裝置份額高達59%,這意味著要徹底"關閉"華為至少需要花費597億元,未來15年經濟損失將達到1055億元。
僅在鐵路領域,德國北部就有800多個基於5G的站點需要更換,相關的鐵路專案可能會推遲五到六年。
這些數字令人震驚,揭示了在德國禁止華為裝置的經濟成本。
除了經濟損失外,使用者體驗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華為宣布退出英國市場後,英國的寬頻速度急劇下降,都會網路通話成為一種奢侈。
在瑞典以高額費用和可疑服務驅逐華為**業務後,愛立信的主導先例提醒我們,德國禁止華為裝置的決定會給使用者帶來極大的不便和擔憂。
在全球化和資訊科技時代,通訊技術和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華為是全球領先的電信裝置製造商之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德國必須充分利用華為的技術和裝置來促進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然而,德國不再領導歐盟,歐元兌人民幣匯率的產生使德國失去了獨立性,完全成為美國的附庸。
歐洲通訊的回歸。
中國已建成5G基站264萬個,佔全球總量的90%,並已實現全國縣市的廣泛覆蓋。
在德國逆流而上,報廢華為5G裝置的同時,中國在6G領域大踏步前進,再次開啟了通訊技術的藍海。
當然,這就是所謂的美國安全在起作用,雖然德國電信等公司明確拒絕撤出華為的裝置,但美國很難單獨行動,瑞典和立陶宛等其他國家寧願回到2G時代,追隨美國的腳步。
可以說,他們已經完全被美國操縱,成了美國的傀儡。
雖然中國在5G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優勢,但德國等西方國家卻陷入了困境。
德國的絕大多數5G天線都依賴華為,面對中國技術的壓倒性和不可避免的主導地位,德國似乎正在認輸。
據《世界報》報道,德國新的5G網路裝置使用了大量來自中國的技術,其移動運營商已決定繼續依賴中國提供的安全關鍵元件,並已明確證明華為等5G裝置符合標準,不存在所謂的潛在安全風險。
面對這一現實,德國議員嚴厲而直率地指出:"過去,對華為的無端批評和排除參與中國移動網路建設是其中之一'致命錯誤'"。
德國傀儡**甚至嘆了口氣:"沒有中國5G天線的國家正在落後於世界!
這些聲音表明,中國在通訊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中國在6G領域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並繼續引領通訊技術的發展趨勢。
6G技術將為人類提供更快、更穩定、更智慧型的網路服務,為數智時代奠定堅實的基礎。
至於歐洲,德國正在衰弱,即使在其最引以為豪的***地區,德國也陷入了自卑的迴圈。
到目前為止,德國汽車在中國仍然很受歡迎,奧迪、寶馬等已經與中國車企合作,開始開發德國新能源汽車,但德國可能仍計畫限制中國新能源汽車。
與中國新能源汽車打交道
眾所周知,德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車製造商之一,但近年來其市場份額一直受到中國電動汽車的挑戰。
去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動汽車佔德國電動汽車進口量的28%2%,同比增長261%。
毫無疑問,這個數字是假設"汽車強國"德國面臨壓力。
顯然,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在德國已經成為難以忽視的存在。
然而,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名聲並非空口。 在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技術方面,我國取得實質性進展,基本完成國產化全面替代。
例如,比亞迪的國產化率已超過90%,而寧德時代最近推出的神星超級充電電池則引領了超級充電技術的新趨勢。
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德國開始考慮制裁,但似乎為時已晚。
由於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擁有雄厚的實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因此不再懼怕任何外部壓力。
對德國來說,制裁華為或許會帶來一些短期利益,但從長遠來看,無疑是自作自受。
由於他們無法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競爭,因此落後於中國。
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具備與全球巨頭抗衡的實力。
而德國的制裁只會加速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畢竟,在技術進步的道路上,沒有人能阻擋中國的進步。
德國致力於制裁華為,無視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
現在,他們不僅面臨著失去華為這個合作夥伴,還面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強大挑戰。
希望德國盡快意識到這一點,與中國共同發展,而不是盲目打壓和制裁。
我國在通訊技術和新能源領域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長期持續投入研發、加強人才培養、推動產學研應用深度融合的結果。
隨著科研創新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科技話語權也日益增強,相信中國要想完全擺脫被別人控制的局面,在世界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只是時間問題。 你覺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