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在藝術領域相輔相成,形成了法式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美學兩種獨特、相似但又不同的審美風格。 儘管它們來自不同的歷史語境,表達著不同文化傳統、哲學觀念和社會背景下的不同審美趨勢,但由於其獨特的歷史原因,它們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法國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美學不僅包含著相同而同質的東方審美邏輯,而且由於藝術家和社會背景的不同而具有異質性的觀點。 在這場東西方的審美對話中,這兩位文化使者以各自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了古代文明的獨特之美。
荷蘭代爾夫特,青花中式姜罐頭
中國傳統美學注重哲學、文化、美學的統一,講究“畫面一定要有意”,其審美本質植根於深厚的哲理和詩意(環境)。 受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合一”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美學追求自然的美學,平衡與和諧,主張創作主體的精神生活與自然的精神生活的融合,所以這種“平衡”模仿和追隨“自然”,所以在不對稱中存在著平衡, 因為大自然總是表現出它的不對稱特徵。從18世紀荷蘭代爾夫特元初青花陶罐的圖案中可以看出,中國風繼承了中國傳統美學中對自然的追求和對不對稱的刻畫,而這種不對稱也成為法式中國風格乃至洛可可風格與其他西方審美風格的重要區別之一, 也成為中國風與中國傳統美學的相似之處之一。
Boucher Le Repas de l'Empereur de Chinese
與傳統的中國美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法國中國風使用了大量源自洛可可風格的金飾,這些飾品也鍍上了前洛可可巴洛克風格的鍍金,以傳達宗教和政治的莊嚴和權威。 然而,除了金色之外,中國傳統審美中斂、柔和、自然、樸素的一面也對法國中國風產生了影響,導致後者轉向獨特的柔和調色盤,如粉藍色或粉色,這與中國傳統風格的內斂優雅色調並不完全相同, 但它的影響使它擺脫了巴洛克式的嚴肅、壓抑和戲劇性的色彩,成為對巴洛克風格的一種抵抗。摘自著名畫家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的洛可可和法國中國風《中國皇帝的宴會》(Le Repas de l'Empereur de Chinese),可以發現,他作品的構圖和透視手法雖然還是西方的,但人物的服裝並不準確,有一種中國畫中不明顯的陰影關係, 色彩柔和,作品雖然有紅藍對比,但飽和度可控,一掃前巴洛克時期黑色背景上高飽和色彩帶來的強烈戲劇性,整體呈現出悠閒祥和的場景氛圍。
法式中國風格與中國傳統美學的另乙個相似之處是中國元素的運用,但兩者的元素雖然相同,但最終效果並不完全一致,前者在傳統中國風格中增添了獨特的幻想和想象,在加工手法上往往繼承了西方的透視技巧、影影關係和構圖技巧, 這使得中國風更具表面的裝飾性、奇幻性和寫實效果,而中國傳統美學往往更加內斂。柔和,並注重神像和魅力的美。
楚翠宮、雲音清月、雲詩胸針
20世紀中葉,前身為義大利珠寶家族的高階珠寶品牌楚翠宮,以法國中國風的經典主題和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文化圖騰“龍”為藍本,打造了一枚名為“雲詩”的胸針。 作品繼承了法式中國風情柔和的粉色,並模仿中國傳統的鞏筆畫法分離染色,選用深淺不一的藍色寶石鋪砌龍身,營造出筆墨般純淨渲染的效果。 作品不僅繼承了法式中國風格中洛可可風格的曲線和曲面的運動,而且在理解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空白空間的基礎上,將龍身的主線與“祥雲”的通透感和呼吸感交織在一起, 使整部作品具有詩意的意境,不僅生動,而且兼具神性和形體,是深諳中國風之美和中國傳統美學的經典之作。
卡地亞龍廟電子鐘
法式中式美學與中國傳統美學的另乙個區別在於,後者更傾向於使用木材、石材、竹子等天然材料,追求簡約和自然美,而前者更注重混搭材料的碰撞,更重視鍍金等裝飾的追求。 卡地亞(Cartier)於1989年推出的“龍廟”(Dragon Chinese Temple)電子鐘展現了其所代表的法式中國風材料的多樣性和華麗性。 作品採用**、鉑金、銀、鑽石、翡翠、琺琅、縞瑪瑙等多種材質,凸顯其奢華與精緻,強調質感與技術性,與中國傳統美學在單一而樸素的哲學思想截然不同,一來更天生,更融入世貿表現。
在這場法式中國風格與中國傳統美學的藝術對話中,我們見證了東西方文化在美學領域的深度融合。 它們不僅有著相似的起源,而且通過藝術家的巧妙運用,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 法式中國風以其獨特的幻想、裝飾和與西方美學的融合,展現出一種超越時空的文化創新。 而中國傳統美學則更注重自然之美,樸素平衡,以哲學思想為支撐,傳承了數千年的東方美學精髓。 在這場對話中,藝術作品猶如文化的使者,用獨特的語言訴說著東西方在美學觀念上的碰撞、融合與創新。 這場藝術盛宴表達了文化的寬容與多元,也讓法式中式風情與中國傳統美學交織出深邃動人的華麗旋律,在藝術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