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保險業可能是社會弱勢群體中最不容易的群體。
他們沒有基本工資,沒有社保,收入不穩定,卻不屬於大眾眼中的“弱勢群體”。 作為乙個中年人,我在網際網絡上我還沒有看到一篇專注於“銷售保險”的文章,並且發生在這個群體中。
據中國保險業協會發布的《保險市場觀察》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壽險公司個人保險營銷人員數量為291人03萬人,而在2019年,這個數字高達912萬人,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裡,損失了621萬人,規模又回到了十年前。
1. 中國保險業
從2010年到2020年,是中國保險業大發展的十年,2020年是保險業慘敗的四年,看不到上公升趨勢。
以2023年財產保險行業三季度報告為例,共有84家公司,其中虧損25家,淨利潤為正但低於1億的40家,淨利潤超10億近7家,榜單前三名佔行業淨利潤的80%83%。
一些激進的中小保險公司,甚至上市的央企,急於利用資本市場獲得更高的回報,紛紛投資一些軌道股,在過去三年中遭受了重創。
我們來看一下當地17家壽險公司的資料,股東投資700億,虧損超過200億,沒有乙個是累計盈利,資料來自保險哥:
第二傳播失去毒丸
我們都知道,保險公司賺錢主要靠“三差”——利差、死亡差和費用差,這也是損失。
如圖所示,近年來國內存款利率的變化情況:
2020年,市場上主流的儲蓄保險是預定利率為4025%的產品,這種長期人壽保險的鎖定時間特別長,甚至長達百年之久。
比如,如果乙個人買了100萬的新生嬰兒壽命,如果到了孩子80歲的時候,這100萬已經複利了80年,回報率在4%左右,這是非常可怕的。
因為保險公司在投資方面無法獲得回報率超過5%的資產長達80年。 (運營成本估計為1%)。
我經常說,在很多儲蓄保險中,保險公司賣乙個訂單,丟掉乙個訂單,拿股東的錢貼客戶。 然而,中小型保險公司品牌價值薄弱,銷售渠道少,甚至沒有自己的團隊除了打**仗,你還能做什麼?
不打就馬上就死,不打就慢慢死,在慢死的過程中有可能找到生命的希望,那就打吧。
但大家都這麼認為,近百家保險公司都在打一場**戰,很容易失控。
據平安創始人馬明哲在投資者吹風會上介紹,平安於1994年6月開始壽險業務,1996年至1999年6月期間銷售高利率保單,平均利率為69%。
2007年,中國國際金融公司(CICC)的乙份研究報告稱:
平安人壽將長期受利差損失政策的困擾。 根據中國平安的測算,在目前的投資環境和投資假設下,這些政策的隱含損失超過200億元,高峰期(2050年左右)的損失將在400億元左右。
我個人的判斷是,中國利率將長期下降,利率定在4025 和 35個產品將對進行第一次戰爭的中小企業形成強大的壓力。
三、致命報告與行動的統一性
在過去兩年中,監管機構一直在推動降低利率,他們也一直在關注費用差異。 精算假設中預定費用與實際運營費用之間的差額即為成本差額。
如果費用差異為正,則為費用差異的利潤,如果費用差異為負,則為費用差異的損失。
這裡的很大一部分費用是保險公司在銷售渠道和保險銷售人員上的費用。
在實際的保險銷售中,為了與銷售渠道簽訂合作協議,激發保險銷售人員的積極性,保險公司給出的銷售費用會比實際向銀保監會報告的數字大得多,相互形成惡性競爭時容易失控。
乙個典型的例子是銀行保險渠道,保險公司贏得了保費的規模,但實際利益被銀行拿走了。
所謂“報行一體化”,是指保險公司向監管部門提交的產品審批或備案材料中使用的產品定價假設,應與保險公司在實際業務流程中的行為相一致。
例如,對於某保險產品,保費為100元,扣除5元的費用後,剩餘的95元將按照約定的預定利率累積投資收益。
如果乙個產品定價溢價100元,只花2元,那麼你可以用98元為客戶積累投資收益,那麼這個產品會更有競爭力。
在實際銷售中,保險公司向銀保監會報送2元的費用,但如果保險公司只向銷售渠道支付2元的費用,產品就賣不出去,也沒人願意賣。
只能報2元的費用,實際支付的是5元,甚至10元。 如果保險公司長期在運營費用上持續虧損,可能會給行業帶來巨大的潛在風險。
四、可悲的保險賣家
近年來,中小保險公司風險事件頻發,保險保障花錢快,其中人人保險200億元,瑞眾人壽226億元,中彙人壽660億元4億元,3700萬港灣人壽保險5億元,鑫泰人壽保險3125億元,等等。 僅上述金額就達561億元。
據保險保障**官網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保險保障**餘額為2033億元,其中財產保險保障**1244億元,人壽保險保障**789億元。 人壽保險保障**的總規模為789億元,相比至少已經花費的561億元,可以看出,人壽保險保障**的餘額確實不多。 更不用說,還有一些企業等待紓困。
保險業一旦出現飛蛾,絕對是系統性風險,誰也承受不起。 因此,防止利差和費用利差的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選擇。
從報業與銀行融合最直觀的影響來看,那就是保險產品的“雙減”,即手續費的降低和產品效益的降低。
這意味著:銷售保險的佣金是的有明顯的下降,以及現在出售以降低產量的高產量產品。
保險業務員的收入與過去相比會大幅下降,比如賣乙份年金保險單付100萬,現在就能拿到250,000,報紙和銀行整合後,可能只有150,000。
據《中國保險中介市場生態》顯示,月收入在3001元至6000元之間的保險營銷人員比例最高,達到2642%;月收入在6001-10000元的保險營銷商佔2265%;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保險營銷商佔1246%。
要知道,保險營銷人員基本沒有社保,再考慮個人稅,報社和銀行整合後,很多人的收入可能低於當地的最低工資,這個月賣單單,下個月能賣幾單,沒人知道,又有多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金融的,誰來做這件事?
可以肯定的是,保險銷售人員的流失將進一步加速,保險後台人員的減薪和裁員也將進一步加速。
真的,願意在這個行業長期工作的人可能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