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地緣政治困難,中國的崛起是低調而謹慎的
1974年4月9日,在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明確指出:“中國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會是超級大國。 五年後,他在國內重申,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永遠屬於第三世界,絕不搞擴張和霸權。
他強調,無論中國發展到什麼程度,都將秉持低調、謹慎、隱忍的態度,絕不稱霸。 這一立場在過去幾十年中一直沒有改變。
乙個國家如何從複雜的國際形勢中崛起? 我國擁有數千年的歷史,經驗豐富。 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實的角度來看,國家的崛起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無疑是地緣政治條件。 在發展初期,如果乙個國家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方面過於高調、咄咄逼人、強硬、咄咄逼人,就可能陷入危機,導致其崛起過早夭折。
這種經歷在歷史上並不少見,比如德國、日本、蘇聯等。 在崛起的道路上,中國的態度始終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彷彿面對深淵,自力更生,自尊自強。
這種態度不是因為軍事和外交政策的失敗,而是因為治理大國就像做小事一樣,任何一點小小的疏忽都可能使國家的努力付諸東流。 這種態度也是中國古代歷史經驗的體現,它一直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甚至在未來。
歷史告訴我們,成功崛起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一般都會佔據主導的地理位置,從而在地緣政治局勢中獲得絕對的實力優勢。
以中國戰國時期為例,西方的秦國以《商朝改革法》為契機,集聚了世界各地的人才,同時積極完善國內制度,推動富強的目標。
就戰國的外部形勢而言,秦國佔據了“關中”極為有利的地理位置,幾乎沒有後顧之憂,形成了東方六國可以互相爭鬥的局面。
因此,在崛起的道路上,中國將繼續堅守地緣政治基礎,不斷完善內部制度,積極招賢納才,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漢朝、唐朝等強大的**王朝,先是占領了東部的西部“關中”,平息了中原與南方的紛爭,然後滅了突厥,平定了高句麗,然後統治了東方。
由於我國歷史上王朝的週期規律,每個朝代的滅亡都會導致我國政治格局的改變和新的“國際社會”的形成。 我國人民憑藉豐富的外交經驗和統一經驗,征服、融合和統一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區文明。
秦朝以後,中國在政治上和心理上都融入了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 2000多年來,中國的中原王朝主要受到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威脅,除了被蒙古人和滿族征服外,東亞大部分時間都處於相對安全的狀態。
在漢、唐、明初,中國曾以強勢的姿態稱霸亞洲,甚至影響世界。 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統一後地理位置理想,東西南三面沒有強大的對手,只需要把重點放在北方草原方向的威脅上,在南方有足夠的戰略縱深。
此外,中國的自然地形圖與全盛時期的清朝非常相似。
在古代,對我國的主要威脅來自北方。 然而,近代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安全威脅的方向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自大航海時代開始以來,現代歐洲的崛起及其在世界範圍內的逐步擴張,使得中國最具威脅性的威脅開始從東方和南方,即來自歐洲國家和崛起的日本大國,這種變化一直持續到現在。
與此同時,來自北方的威脅仍然存在,俄羅斯帝國取代了傳統的草原部落,迅速從歐洲崛起,占領了我國北部領土的很大一部分。
自1840年以來,中國一直處於國家發展的低潮時期,在文明復興時期經歷了100多年的衰落,國家狀況令人擔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獲得了政治獨立,軍事實力不斷增強,特別是在擁有核武器之後,我們的軍事地位得到了承認。
上世紀80年代,我們抓住機遇積極推進改革開放,現在我國已初步進入舉世公認的崛起狀態,古國正呈現出復興的跡象,勢頭勢不可擋。
然而,與古代不同的是,我們的崛起面臨著更嚴重的地理限制,即地緣政治困境。 回想一下美國的崛起,其地緣政治優勢在於它在美洲的孤獨存在,沒有周邊國家威脅它,加拿大人口很少,墨西哥是乙個混亂的國家。
同時,美國還有兩道天然屏障,太平洋和大西洋,相距甚遠。
十。 9.歐洲是二十世紀的世界中心,所以即使它全身心地發展自己的國力,無論運動有多大,都不會驚動歐洲列強,被蓄意壓制。
當然,就算歐洲人刻意干預,也會很困難,畢竟要跨海作戰並不容易。 而且,美國有足夠的戰略縱深,英國人占領了華盛頓,燒毀白宮後迅速撤退。
在過去的幾年裡,美國在世界邊緣崛起,其地理位置賦予了它獨特的優勢。 如有必要,美國可以挑戰世界霸權; 如果不需要,美國也有足夠的能力來保護自己。
即使在七十年代,當美國在與蘇聯的鬥爭中處於劣勢,甚至在越南戰爭中遭受挫折時,它仍然能夠與西歐盟國和亞洲的中國聯手對抗蘇聯,防止衝突進一步擴大。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美國的地理優勢。 然而,中國現在發現自己處於與美國不同的環境中。 中國的地理位置使其處於四戰之中,鄰國不斷的衝突對中國的安全構成威脅。
在歐洲歷史上,普魯士國家就是乙個很好的例子。 在法國大革命後的動盪時期,普魯士作為乙個中等國家,小心翼翼地遊走於英法俄三大強國之間。
當法國被削弱時,普魯士利用英俄之間的全球霸權,發動了普法戰爭,最終統一了德國,成為世界大國之一。
這被稱為“普魯士已經從殼中孵化出來”。
多虧了俾斯麥這位狡猾而老練的政治家,德國在他的統治下的崛起充分利用了時間,但仍然無法擺脫地緣政治的自然挑戰。
德國正面臨來自法國和**的雙面攻擊,而英國則扮演著歐洲大陸“離岸平衡者”的角色,準備聯合歐洲大陸的二流大國,壓制那些試圖稱霸歐洲大陸的國家。
俾斯麥的智慧:保持低調,避免激怒英國,成功地阻止了法俄聯盟。 當歐洲瓜分世界時,德國沒有發展海軍,也沒有尋求海外殖民地,而是明智地選擇了自我克制,最終能夠在二戰後的領土變化中維護自己的利益。
威廉二世在位期間,他解雇了俾斯麥,採取了全球擴張戰略,加劇了德國與英法俄之間的矛盾,導致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被擊敗,並為希特拉的德國垮台埋下了種子。
德國戰敗後的場景令人震驚。
雖然我們長期面臨兩大強國的攻擊,但我們憑藉智慧和堅韌克服了各種困難,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呈現出強勁的復興和崛起的態勢。
然而,就像19世紀德國的崛起一樣,中國的崛起也面臨著地緣政治的制約,強鄰的威脅使中國處於潛在的境地。
現代技術縮短了地理距離,使美國能夠借助海軍和空軍基地威脅中國,美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戰略也可能與其他國家聯合起來,對我們的海上軍事聯盟構成威脅。
儘管如此,中國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而是繼續努力爭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推動台灣統一或加強對東海、南海傳統領海的控制時,中國的任何行動都會引發鄰國和美國的警惕和壓力。 考慮到外部地緣政治形勢,我國的崛起之路注定是漫長而充滿挑戰的。
在控制台灣、南海、印太海上生命線等戰略要地時,即使進行合理的恢復和控制擴張,也要保持低調穩重,不要過於激進。
儘管中國在崛起的道路上面臨著過去的經驗教訓和鄰國的挑戰,但我們仍要保持低調、謹慎和隱忍的態度,避免這些制約因素的影響。
此外,海外海空軍事基地的追求和展示"國家最重要的武器"行為,以及“真棒我的國家”式的吹噓和炫耀,都會對我們國家的復興產生有害和不利的影響,我們應該避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