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是雨季。 所謂“春雨震春清谷”,雨是春天的六節氣之一,排在第二位,預示著春天來了,一切都開始恢復,需要雨水的水分。 因此,古人有一首讚美春雨的詩,“好雨知季,春來臨,隨風潛入黑夜,默默滋潤”。
據《七十二考生釋月令》記載:“正月中旬,天空滿水,初春屬於木。 因此,春初之後的雨水和東風解凍,然後散去成雨。 ”
黃帝內經曾記載:“春三月,這是發辰,天地生,萬物光輝”,春天“是風在天,木在地,肝在內”。 “肝是屬於木的,應該是春天,所以春天養生的主旋律是滋養肝臟。 廣東省著名中醫師、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心血管科主任王青海解釋說,雨季時,需要滋養肝木幫助其生長,所以雨季養生還是以養肝為主。 “但是,在雨季如何滋養肝臟是特別的。 請牢記雨水健康,先補肝補水,造水健脾。 ”
雨節,應用不足的水來補腎。
肝臟屬於木頭,是腎臟的主要水,是肝臟的母親。 肝木需要腎水的滋養才能長出頭髮,所以在中醫中,有一種說法是肝腎是同源的。 如果進入雨季,天氣乾燥,缺水或腎缺水(如長期患病而傷陰、過度或過多思考等原因導致腎陰虛),不能用木頭遮蓋,就像春天的頭髮一樣,雨水不足,很容易出現腰部和膝蓋痠痛, 四肢發熱、口幹、失眠、健忘、消瘦、焦慮等。因此,對於腎水不足的人群,在雨季更需要補充腎水以容納肝木。 )
王青海建議,以下三個穴位可以經常揉搓:
1)揉腎禹:腎禹穴是補腎的關鍵穴位,位於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在下時,左右兩側開口兩寸(兩指)。方法是直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伸出,按壓腎餘穴,上下,每次50-100次,以區域性發熱為度數。 每天1-2次。
2)揉搓三陰交叉點:三陰交叉點是三陰經交匯處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腳內踝上緣是四指向上,採取坐姿,用手指按壓這個穴位,反覆揉搓, 每次50-100次,一日1-2次。
3)揉雍泉穴:永泉穴是腎經的第一穴位,有句話說“地下泉水,天一所生”,位於腳底,當腳的五個腳趾向內滾動時,腳底的前三分之一凹陷。採取坐姿,用手指按壓這個穴位,反覆揉搓,每次50-100次,一日1-2次。
此外,腎臟補品的推薦膳食處方是冬蟲夏草枸杞甲魚湯。
材料:冬蟲夏草3-5個,枸杞10克,肉蓯蓉10克,甲魚1只(約500克)(1份)。
做法:將甲魚洗淨,與香草一起放入鍋中,燉約40分鐘,加入少許精鹽調味。
雨水太濕,睡脾,要強脾祛濕。
根據五行“木可圖”,肝屬於木,脾屬於土。 所以,春時肝氣長,脾土太容易束縛了。 脾臟主要是運輸,一是運輸水谷,二是運輸水濕。如果雨水過多,空氣濕度過大,人體就會受到外界濕氣和內侵,困住脾臟和土壤; 或肝氣過度克制,水濕內源,氣阻塞,脾胃運輸功能受損。 此時,人體主要表現為脾胃不力、食慾不振、腹脹腹瀉、嗜睡乏力。 如果脾胃濕氣,胃腸消化功能降低,就要強脾消溼。
王青海指出,雨季建議強脾,建議艾灸三里。 祖三里是太陰脾經絡的關鍵穴位,是健脾胃的必備穴位。 以坐姿取穴位,彎曲膝蓋,用同手掌按壓膝蓋,用中指尖取穴位,每天使用一次艾灸,每次約30分鐘,或通過生薑艾灸,效果較好。
在飲食中,還可以使用瘦肉、豬骨,可選配淮山、黃芪、黨參、茯苓、蒼朮、大麥等藥材來煲湯和飲用。 水濕睡脾,困不開心,困倦重身,可以用火香、豆蔻、大麥、種子、扁豆、紅豆等湯飲用。 ”
健脾祛濕的推薦飲食是扁豆、大麥和種子粥。
配料:白扁豆20克,大麥20克,種子20克,懷山30克,小公尺適量。
做法:將以上食材洗淨,一起煮粥,每週2-3次,可健脾祛濕,幫助消化。
策展 |龔丹峰 王倩 插畫海報 |黃文倩 粵語音訊 |林青青雯 |記者張華,林青青,薛仁正,通訊員:李超,金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