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對明太祖朱元璋有一種莫名的欽佩,覺得他只虐士紳富人,好到對低階平民都不好。 在他們眼中,朱元璋似乎不是乙個中央集權的皇帝,而是乙個獻身於百姓的活菩薩。 真的是這樣嗎?
說實話,朱元璋基本上是“對待天下一切臣民”(皇室除外)。
商鞛在秦國實施法律改革時,認為大秦只需要一種人犁地戰爭的人民。從事日常生產,為帝國積累資源。 在戰時,他上戰場殺敵,征服了自給自足的人,為國王擴大了領土。 朱元璋是這個“一民論”的忠實擁護者。
在他眼裡,臣民是他朱明王朝的螺絲釘,需要就用到。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朱元璋要實行阻斷人生道路的“世襲戶籍制度”。 因為臣民的生活是否有意義的事情,在太祖眼裡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慾望使人有想法和動力,而從底層一步步登上王位的朱元璋,自然明白這個道理。 為了讓臣民努力工作,保持自我,朱元璋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扼殺了人們的慾望和想法。
通過道路引入系統,人們被限制在居住地,降低了他們的流動性、溝通和組織能力。 房子、汽車、座椅、飲水器皿、床鋪等也按照檔次仔細劃分,並規定了使用限制,有沒有錢買都無所謂,關鍵是你天生就沒有使用資格。
為了讓人們對這些“體外之物”不那麼在意,朱元璋甚至對平民應該穿什麼衣服,甚至衣服的款式都做出了規定。
十四年,訂購農服、紗、絲、布,商人停服、絲綢、布......把百姓當螺絲釘的朱元璋,最討厭的其實不是有錢的士紳,而是“一夫”。 肖不僅是乙個無家可歸的無家可歸者,也是乙個不從事“農商”的人。 對於明太祖來說,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如果乙個人不能為他的王朝做出真正的貢獻,那麼他的存在就毫無價值。在過去的二十二年裡,農民被禁止戴帽子進出市場,那些不接近農業的人是不允許的。
二十三歲,老人穿衣,袖長於手,肘部回程不足三寸; 男人的衣服長到地上五寸,袖長比手長六寸。
《明史》編年史第43卷
一裡之內,百戶之內,還有蕭氏,麗嘉坐視,鄰里親戚不拿,他的蕭氏要麼在公門,要麼在城裡,有犯罪行為,官員被抓,義民被處死,麗家的鄰居被搬遷。大豪”。
想呆在家裡嗎? 殺; 想在第三產業工作嗎? 殺; 想專攻文學和思想研究嗎? 也殺了。 這不是為了嚇唬人大豪”。有朱元璋在蘇州、松江一次性處決2871名“一民”的案例記載。
有沒有可能只要保持自我,就能在太祖的統治下過上安穩的生活?
明朝建立後,由於持續數十年的戰爭,許多人逃離,人口損失嚴重。 朱元璋第一次以皇帝身份回鄉後曾說過:“。昨天去了濠州,路過各州縣,見人稀少,田地貧瘠。 自戰爭爆發以來,人們已經死亡,或被流放到其他縣,他們不被允許返回自己的村莊
明太祖為了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發起了一場涉及數千萬人的大規模運動南方人轉移到北方。只不過,這個為朱明王室貢獻的專案,更是明初人民的血淚史。
對人們來說,移民不僅意味著背井離鄉,還意味著無情地剝奪他們家人幾十年來積累的資產——他們的田地和房屋。 再加上朝廷給予的補償可以忽略不計(主要是荒地),所以被搬遷的人,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在遷徙之後,基本上都在一瞬間淪為赤貧。
例如,作為移民主要目的地之一的鳳陽,江蘇和浙江的富裕家庭佔主導地位。 但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一等和**十人,倖存者一兩個; 有數千畝土地和十九塊貧瘠的土地,還有一兩個耕種者”。大家都走了,基本上都加入了乞丐幫。
如果移民不苦,風陽花鼓就唱不出“大戶賣田,小戶賣孩子”和“朱帝出來後,十年裡有九年饑荒”。
如果移到九邊,情況就更糟了。 不僅邊境貧窮,而且很有可能成為軍人家庭。 這真是乙個人坐在家裡,大軍的鍋從天而降。
即使他們被安置到更富裕的地區(河南、山東等),這些移民的生活也相當艱難,因為朝廷對移民沒有任何長期的扶持政策。 洪武二十五年,戶部通報全國逃亡情況。四方的人窮困潦倒,筋疲力盡,其中一半以上逃跑了,而書中只有十人
整個洪武王朝有近百次農民起義(據《明世錄》記載統計,從洪武到玄德的60多年裡,明朝共發生了411起起義),不是所有人都想學朱元璋當皇帝,而是太祖逼迫犧牲生命的百姓。
最後,即使平民沒有在明初強行搬遷,他們也不一定能夠和平相處。
首先,太祖喜歡無視社會生產規律,推行“行政生產”,人為地規定生產範圍和產品。 例如,他規定,“......凡有五到十畝私地的地方,就種半畝桑葚和麻棉,十多畝就翻了一番”。至於能不能種,沒關係,交不起稅就自己掏錢買吧,”不種植桑葚和生產絲綢,不種植大麻和木棉,生產亞麻和棉布
勞動部指示世界人民種植更多的桑棗。 每里地種兩畝秧苗,每百戶人家,一共人力撿柴草,燒地,犁再燒,犁燒三下種,等秧苗長到三尺高,再種,每五尺寬五,每戶, 第一年200株,第二年400株,三年600株。種了多少種,做了一本往復書,違者送雲南金牙填軍。洪武二十七年,太祖頒布了兩千多年來最詳細的農令。 它不僅規定了種植方式,還為農民制定了三年計畫。 不管皇帝不忘農桑還是日子,對於老百姓來說,這又是輾轉反側的幾年。
其次,明初的稅收和強迫勞動並不輕。
為了盡快恢復生產和經濟,歷史上各大統一王朝在初期普遍奉行低稅輕稅政策。 但明太祖朱元璋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與許多皇帝不同。
明朝建立後,太祖首先在蘇、宋、昌、鎮、賈、胡六州實行重稅政策,以全國4%的土地徵收22%的土地(資料**見《中國歷代戶籍、田地、田稅統計》)。 重稅範圍後,擴大到江浙全境。
其原因一是江浙兩地土地肥沃,相對富饒,有增加徵用的可能。 其次,江浙地在北京(南京)附近,考慮到運輸成本,增加徵收將使稅收更有效率。 第三,江浙兩地本來就是張世成的老地,加大徵用力度,既能懲治這些“反民”,又能阻止他們積蓄財糧造反。
可以說,除了平民的忍耐力之外,一切都被考慮在內。
比如洪武十八年的“郭歡案”,就沒有討論案子是真是假,被殺的幾萬人是否冤枉。 案件結案後,太祖居然要求納稅人繳納所謂的'貪汙'土地稅,這事就辦成了。大多數人的中產階級家庭都破了”。這是為了人民還是為了自己的口袋?
江南明朝的重稅政策直到宣德王朝才部分解除。 總有人說江南人不忠於明朝,不忠於老朱家,就要看誰不把人當回事。
而且,重稅政策並不侷限於江南。 它在糧食產區江西、陝西和山西實施,但方式更為微妙。 在這些地方,朝廷的稅基沒有提高,但要求納稅人承擔與實物稅相對應的運輸和運輸費用。 在那個以人力為主體運輸的時代,這種消耗往往是糧食本身的幾倍。
以上不涉及明朝平民人口的另一大組成部分,即“軍人家庭”,這是一部血淚史。 別的不說,明太祖王朝30多年,光是軍刑就加了200多句話。 所謂王朝的骨氣,在他眼裡是妥妥的。賤民
最後,讓我們回顧一下所謂的太祖“虐官士紳富家”。 這確實是事實,但太祖這樣做的目的恰恰是為了方便他虐待平民。
從古至今,叛亂和起義層出不窮。 但是,為什麼這些對群眾的反抗很少成功呢? 主要原因是他們缺乏有效的組織,難以穩定地將各種社會資源轉化為戰鬥力。 幾千年來,只有“紳士”才能為這個組織提供服務。
朱元璋之所以能最終成為皇帝,不是因為他與紅巾軍保持距離,也不是字面上“築高牆,積糧,慢慢成王”,而是他在元朝末年與士紳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係。
因此,明太祖登基後,滅官士紳和豪門,就是為了摧毀臣民團結、組織、反抗的能力,讓他和朱家虐天下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