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只存在於中國歷史上? 關於統一的代價

Mondo 歷史 更新 2024-02-09

一:農民起義

教科書上,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發生在秦朝末年,農民起義軍的領導人陳勝、吳光高喊著“太子要有香寧”的口號。

在那之後,在每個王朝的末期,都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例如:西漢末年的盧林紅梅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隋朝末年的瓦崗寨起義、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元朝末年的紅巾軍起義、 明末的李自成起義,清末的太平軍起義。

在大統朝的最後幾年,除了這些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軍之外,還有無數其他規模的小規模農民起義軍。

相比之下,三國、兩晉、南北朝、遼、宋、夏、晉三代五代十國,在這個大統、區域性統一的時代,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當然,也有很多小規模的農民起義。 例如:北宋末期的王曉波起義和方拉起義。 在兩宋300多年的歷史中,像這樣的小規模農民起義有400多次。

每次農民起義,百姓都在掙扎求生,屍山血海是海,十房九空,人口急劇減少。 從秦朝到清朝,除了七大統一王朝外,還有許多處於大**和部分統一時期的分裂王朝。

這些朝代一次又一次地吸取了歷史的教訓,為什麼不能避免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呢? 除了中國,為什麼世界上其他文明國家歷史上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二:矛頭是尖的

一般來說,遇到這樣的問題,非洲大陸、美洲大陸,甚至東南亞、印度世界、伊斯蘭世界都會被排除在網際網絡的討論之外,討論的物件永遠鎖定在歐洲和東亞。

然後,它基本上圍繞著土地兼併、人地矛盾和集中化展開。

一方面,從地形上看,中國北域是荒漠草原,西部域是青藏高原,南域是高山,東域是東海波濤洶湧。

這種地形牢牢地包圍了中原地區的農業核心區,無法開闢更大的農業版圖。 然後,隨著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和人口的增長,人與土地之間的矛盾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社會上層的人口也會增長,地主的家庭將繼續增長,需要更多的耕地來養活他們。 皇室貴族的數量增長得更快,土地兼併也出現了。 納稅的土地越來越少,稅收越來越重,王朝走下坡路,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另一方面,從大河走向來看,長江和黃河的流向與西低、東低的地形一致,使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流域。

其他文明世界的大多數大河都是南北走向的。 大河東西走向的好處是與地理維度並列,即全河溫度相同,可以帶來更多的耕地。

南北走向的大河,要麼氣候太熱,病蟲害多,要麼氣候太冷,土地長期結冰,難以開墾。

只有東西流淌的大河,才能帶來更多的耕地和更多的農業產出,這為中國長期維持統一的帝制王朝和龐大的帝國提供了經濟基礎。

更何況,東西向的河流意味著內河交通便利,**政權可以用它來運輸物資和軍隊,可以以較低的成本控制龐大的帝國。

網紅博主陸克文發了兩篇關於《中國人的血》和《為什麼只有中國歷史,才有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文章,探討了大河走向維持帝制統一的重要性。

因此,在歐洲、日本等文明國家,在古代社會生產力地下的狀況下,政權很難統治廣闊的領土,只能搞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在歐洲被稱為採礦制度,在日本被稱為reichi制度,是中國夏商三朝盛行的封建制度。

在中國古代,農民是自耕農,而在歐洲和日本,農民是莊園裡的農奴。

自耕農有一定的產權、高學歷、經濟基礎和思想覺悟,可以發動農民起義。 農奴沒有產權,自然沒有經濟條件讀書,受教育程度很低,農奴起義只是為了減稅。

在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下,中國古代是皇帝對農民徵稅,國稅是皇室糧食。 在封建制度下,在歐洲和日本,是莊園主向農奴徵稅。 然後,莊園主向領主納稅,領主又向國家最高統治者納稅。

因此,如果農民要反抗高稅收,叛亂的物件就是皇帝,自然會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歐洲和日本的農奴只反抗莊園主或領主,而不是反抗最高統治者。 這樣的農奴起義只能是區域性的、小規模的。

三:人口規模

如果把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存在僅僅歸咎於中國歷史的根本原因、地理困境或權力集中,那就太片面了。

這就引出了乙個核心問題:什麼是“大”,什麼是“農民”,什麼樣的“大”才叫大規模農民起義?

漢武帝時期,中國人口約6300萬,世界人口約1.7億,佔37%以上。

唐玄宗時期,中國人口約8000萬,世界人口約2.2億,約佔36%。

北宋惠宗時期,中國人口1.2億,世界人口2.4億,約佔總人口的50%。

南宋寧宗時期,南宋人口8000萬,晉國人口6000萬,漢族人口約1.4億,世界人口約3.6億,佔40%以上。

明朝萬曆年間,中國人口約2億,世界人口約5.6億,約佔35%。

清朝時期,人口比例波動最大,1800年,中國人口3.2億,世界人口約10億,約佔32%; 1900年,中國人口約4.5億,世界人口約18億,約佔25%。

目前,中國人口約14億,世界人口約73億,約佔18%。

通過這些資料可以看出,在漫長的歷史中,與全世界相比,華人的比例一直很高。 這就是“大”的含義。

一方面,中國獨特的地理格局,即中華文明發源地,即中原地區,生存成本極低,能用最少的耕地和最少的物資養活最多的人。 因此,中國從古至今一直保持著龐大的人口規模。

另一方面,中國獨特的地理格局,長江和黃河流域,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兩大河流域沖積平原。 能夠以最少的耕地獲得最大的農業產量,農業經濟規模大,具有維持乙個龐大的統一帝國的經濟基礎。

四:以人為本的思維

以最少的耕地獲得最多的農業產出,用最少的物資養活最多人口的地理優勢,使得中國文化從古至今,並沒有產生一切以剝削和剝削為目的的制度和思想。

中國文化只會孕育出以人為本、仁慈的制度和意識形態。 人口眾多,人力充沛,根本沒有必要擠壓剝削制度和思想。

如果沒有足夠的人手,就足以鼓勵盡可能多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從事剝削。 由於生活成本低,養活人口的物質需求低,歷朝都鼓勵更多的孩子去勞動。

為此,還制定了以人為本的保護人口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 比如歷朝歷代,不管是夏商時期的景天制度,還是秦漢時期的土地私有制,還是隋唐時期的君田制度,不管是田地制度是什麼,從國家到宗族,都會留出一塊公耕地。

這些耕地要麼用於維持電力,要麼用於資助學校。 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點。 一般來說,乙個人失去生命**後,他可以依靠自己的族人生存,直到他能夠養活自己。

當然,不能說整個社會沒有剝削和壓迫。 只是這種陰暗的東西,不能成為主流的思想。

凡事為民,這樣的思想自然是好的。 但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核心不是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生活得不好,而是社會生產的效率。

中國古代,除了中原肥沃富饒的沖積平原外,還有寒冷的松遼平原、廣袤的漠北草原、南方的丘陵山脈。 為了開發這些土地,必須通過壓迫和剝削的奴隸制度迫使一群人遷移和剝削。

然而,這種情況對於古代中國來說根本不可能發生。 如果有人有這樣的想法或行為,不管是誰,都一定會被貼上**、不人道、殘暴等標籤,哪怕這個人是皇帝。

因此,中國古代形成了返根返鄉的文化特色。 沒有別的原因,那就是中原地區太富饒了,沒人會想到去寒冷的東北草原,也沒人會想到去瘴氣猖獗的嶺南。

江南地區直到南宋才得到發展。 東北地區直到晚清才發展起來。 嶺南地區,即雲貴高原地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得到開發。

一方面是華北平原、長江平原中下游、關中平原、漢中平原、成都平原。

另一方面,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深受季風氣候影響,需要建設水利設施,以應對季風氣候引起的洪澇、乾旱和蝗災。

建設水利和抗擊自然災害需要大量的人力。 因此,歷代王朝也不願意遷移人口。 即使發生自然災害,歷代朝代在發放勞務、修水利的同時,依然提供救濟。

這兩個方面的影響使得中國人口龐大,而且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導致中原地區人口的爆發式增長,導致人與地的尖銳矛盾。

如果發生災難,是法院沒有辦法。 這場災難伴隨著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為了建設水利和抗災,朝廷需要大量的人,任何不服從命令的人都會被殘酷鎮壓。

鎮壓是為了人民,抵抗也是為了人民,他們都覺得自己是在為正義而戰。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義,也是我想要的,兩者不能兩者兼而有之,犧牲生命,取義。

土地肥沃,農業產量高。 氣候適宜,個人生存需求不大。 季風影響,抗擊自然災害的需求強烈。 只有把這些條件結合在一起,才能產生以人為本的思想和為義犧牲生命的思想。

在其他文明地區,總會缺少一兩個條件,所以這樣的文化思想是生不出來的。 以人為本的思想和正義的思想,意味著中國古代的農民是真正的農民,有權享有受教育權、財產權和其他權利。

五:根本原因

地理、河流的走向、人口的規模、文化觀念,這些都是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就是這些原因的結合:時代的演進和中華文明的歷史進步,只有歷代更替才能推動。

用廣闊的領土和大量的人口取代乙個大而統一的王朝的唯一方法是讓全體人民團結起來,無論是在起義中還是在革命中。 商朝滅夏,被稱為成唐革命。 周王朝摧毀了商朝,被稱為武王革命。

秦朝滅周的時候,也是為了結束百年戰爭,占領正義。 推翻秦朝,也是一樣,陳勝的起義除了“王將,寧可有種”的呼聲外,還有“砍不了路,懲秦暴虐”的口號。

什麼是道? 乙個有德行的君主,人民在和平與滿足中生活和工作。 乙個沒有辦法的君主,百姓不高興,全國都在哀悼。 看過電視劇集《覺醒年代》的人,都不得不為陳獨秀和李大釗在河邊的誓言而哭泣。

陳獨秀和李大釗,看到海河畔成千上萬的災民流離失所,哭著發誓:為了讓你們不再流離失所,為了中國人民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為了讓窮人不再被欺負,人人都可以當家主, 為了人人受教育,教育年輕人,依靠老人,為中國人民富強,為了民族的復興,我願意為餘生奮鬥!

民富國強,民安安樂,少受教育,老人依託,孤寡多病的都得到扶養。 這是黃帝創造中華文明以來歷朝歷代的終極追求。 這樣的追求不會隨著歷史的變遷而改變。

在歷史上,為了抗擊自然災害,消除戰爭,我們需要乙個強大的統一政府,我們需要乙個中央集權的政府,消除一切分歧,將整個國家擰成一根繩子,從而獲得戰勝自然災害和戰爭的最強大的力量,讓人民安居樂業。

六:總結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社會生產力在發展時,過去建立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會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這需要拆除和重建上層建築。

面對強大的統一王朝政權,要推翻和重建,就需要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需要自下而上的武裝革命。

在其他文明國家,沒有偉大的統一王朝,也沒有真正的農民,自然不會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也不會有自下而上的武裝革命。

縱觀其他文明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當這些國家衰弱時,古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甚至現代蘇聯,當這些國家衰弱時,它們首先面臨解體,然後是起義和革命。

國家已經崩潰了,那麼隨之而來的大規模起義和革命呢? 只有在各個**實體之間才能產生霸權戰爭。 為了打贏這場戰爭,這些領導人將自上而下地進行改革,以提高國力。

那些領土小的國家一旦被削弱,面臨的不是內部起義和革命,而是來自鄰國的入侵和吞併。

其實,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還有三國,兩個晉朝,南北朝,五朝十國,遼、宋、夏、晉,這麼大的**時期。 大**時期的社會發展特點與其他文明國家相似。

然而,中原的富饒和人口的爆炸式增長,將消滅大時期產生的各民族、各地區的分裂思想。 任何分裂政權進入中原後,都會在中原地區獲得這兩股勢力,並將其轉變為統一政權,將分裂領土夷為平地。

南宋以前,各朝的大統一要麼以長安為中心,要麼以洛陽為中心,從而完成統一。 南宋以後,各朝的大統一要麼以北京為中心,要麼以南京為中心,從而完成了大統一。

長安、洛陽、北京、南京都存在於黃帝創造中華文明時的領土核心區域。 文明核心不變,文明永遠傳承下去。

其他文明呢? 一旦他們經歷軟弱,他們就會被吞併,民族和國家將一起死去。 吞併他們的政權不會將首都遷至被征服地區的文明發源地。 在新文明國家,核心變了,文明也變了。 無數文明國家在這種局勢中喪生。

因此,對於古代中國來說,先是大一統王朝,然後是大一統文明的延續,最後是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是重建統一文明的上層建築,促進文明進步的唯一選擇。

這個選擇可以說是歷朝大統的代價,也可以說是大統文明在重生、繼續延續、不斷進步時必然要經歷的痛苦。 只有經歷這種痛苦,我們才能重生,才能重生,才能再次崛起,才能再次勝利。

全文已結束,感謝您的閱讀,期待關注!

相關問題答案

    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發起人陳勝和吳廣,他們是農民嗎?

    陳勝和吳光,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兩位先驅,他們真的是農民嗎?乙個王侯令激勵了陳生和吳光發動了中國的第一次農民革命,並將他們奉為那個時代的先驅。但經過研究,陳勝和吳光都不是窮人家,這可能是乙個錯誤的認識。司馬遷對陳勝的 史記 作了簡要介紹,認為陳生早年是家僕,說明他不是沒有土地的貧農。更令人費解的是...

    農民起義的啟示錄

    春秋戰國時期,也發生過許多農民起義,其中著名的起義有 .陳勝 吳光在秦末造反。陳勝心中一是 太子會有一種香凝 求永生後,他被劉邦和項羽收割。 西漢末年,青林紅眉起義,王匡王峰是劉邦的後裔,劉秀收割!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被劉備 曹操 孫權收割!東晉 西晉 南北朝也發生過多次起義,但起義相比略遜一籌,...

    為什麼歐洲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

    在世界歷史上,中國的農民起義不僅數量多 規模大,而且破壞力很強。在中國多年的封建歷史中,農民起義貫穿其中。例如,陳生和吳廣起義 黃巾起義 隋末農民起義 黃巢起義 元末農民戰爭 明末農民戰爭 太平天國起義等,其中多次推翻前朝,建立新王朝。然而,西方歷史上發生過許多農民起義,但幾乎都以失敗告終。為什麼會...

    “農民起義”席捲歐洲,布魯塞爾、柏林等地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

    在柏林的布蘭登堡門外,羅馬尼亞以色彩鮮豔的旗幟為標誌的夜間活動已成為整個歐洲農民運動的標誌。這場由低工資 嚴格監管和廉價進口引發的運動已經從法國蔓延到整個歐盟,凸顯了農業部門根深蒂固的不滿情緒。活動的傳播不是偶然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歐洲農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低工資 嚴格監管和廉價進口等問題嚴重...

    農民起義和金士忠 元朝政治動盪中的學者發揮了作用

    元代科舉制度的開端可以追溯到中後期,當時社會政治局勢相對穩定,雖然有農民起義,但朝廷有足夠的力量鎮壓。然而,元朝末年舜帝在位期間,政府混亂,權臣專制,上下腐敗,導致民怨沸騰。與此同時,長期存在的民族和階級矛盾也接踵而至。元舜帝十一年,南北接連爆發紅巾起義,但元朝無力鎮壓,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此時,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