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很多國王死去,但大多數死去的國王都是因為自己的過錯而失去了自己的國家。 就像那些名家一樣,南唐的皇后李煜,北宋的惠宗趙姬等,都把責任攬在了自己身上,把祖先的根基毀在了自己手裡。 但歷史上也有兩位死去的國王為別人扛起了黑鍋,他們明明勤勤懇懇,砥礪前行,試圖恢復祖先,將帝國從水火中拯救出來,可惜他們還是背負著死國之王的名聲。 這兩位倒霉的死國之王,分別是唐昭宗、李燁和明思宗,也就是崇禎皇帝朱友禎。 先說唐昭宗李燁,其實唐昭宗被朱溫殺後,他的兒子唐愛帝李姬繼位,唐愛帝是唐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但唐愛帝只是唐朝存在的象徵,只是名義上, 從繼承上一直都是朱溫的傀儡,唐愛帝屬於朱溫篡奪唐朝的過渡皇帝,禪王位被朱溫殺後,連乙個廟號都沒有,所以史學家普遍認為唐昭宗李燁是唐朝的最後一位皇帝。
為什麼說唐昭宗不是淪國之王,唐朝之所以從繁榮走向滅亡,都是從唐玄宗開始的,因為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城鎮的劃分和宦官的權力,而這兩種現象都起源於唐玄宗。 唐朝太宗時期,唐朝太宗李世民嚴禁宦官掌權,不允許宦官參與政務,宦官不得授予四級以上官銜,也就是說,宦官級最高可達四級, 而官職最高宦官的出現,要嚴格控制。唐朝的官吏制度是一二品,有榮譽地位,但沒有實權,而宰相等實權官職都是三級官職,宦官可以被授予最高的四級官職,在唐朝可以說是比較高的待遇。 在唐玄宗時期,由於唐玄宗非常喜歡忠,被後世稱為“古代賢良太監第一人”,所以他打破了唐太宗時期宦官不准參與政務,最高官職不得超過四級的規定, 並授予高禮士輕騎兵將領、開福一通三思、齊國公一等官位,自唐玄宗和高禮世以來,唐朝的皇帝們都開始偏袒宦官,並賦予宦官極高的權力。然而,高離石之後唐朝掌權的大宦官卻不如高離石忠心耿耿,從未拋棄過皇帝。 高禮士之後掌權的宦官大多囂張跋扈,插手宮廷政治,甚至廢黜皇帝,因此導致了皇權的衰落。
唐太宗時期實行政府軍事制度,即平時的士兵都是在家耕種,保留軍人身份的普通人,只有在戰爭發生時才會上戰場打仗,政府軍事制度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平時會為耕農進行軍事訓練, 而且他們會在戰時上戰場,這也是唐太宗善待開國英雄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唐太宗實行的政府軍事制度,讓開國英雄和名將沒有軍權,戰時軍權只集中在皇帝手中。所以,唐太宗非常信任官軍體系,相信有了官軍體系,唐朝可以可惜的是,在唐玄宗時期,由於政府軍制、軍田制度的根基被破壞,所以唐玄宗只好廢除了政府軍制,各鎮長都徵召運動員入伍,這為以後各鎮支援軍隊和“安石之亂”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因此,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王朝的盛世”,同時也帶動了唐朝的衰落。
安石之亂後,唐朝日趨衰落,內外矛盾不斷湧現,有宦官掌權,動輒廢帝,外面有封建城鎮扶軍自尊,無視皇權,雖然唐朝後期有唐玄宗, 但唐玄宗在晚年選擇繼承人卻很不明智,他選擇了著名的酒帝唐奕宗,也就是唐昭宗的父親。唐奕宗在位十四年,氣勢沉重,氣勢磅礴,當皇帝後沒有一天就離開了**,也可以說是乙個懂藝術的文人皇帝,可惜這種人並不適合當皇帝,唐奕宗已經活了整整十四年的皇帝生涯, 沒有日子問政事,有太監處理朝廷大事。唐奕宗天天忙著狗馬,連政治事務都懶得問,更別提養兒子了,所以兒子唐奕宗從小就由太監撫養長大,這也養成了唐宦宗從小對宦官的依賴,唐奕宗在宦官田靈子的支援下繼承了皇位, 所以唐希宗繼位時只有十二歲,政府的所有法令和措施都出自太監田靈子之手。最後,在唐奕宗父子唐奕宗和宦官們的影響下,唐朝末年著名的農民起義,也就是黃潮起義,爆發了。 黃巢起義規模巨集大,持續時間長,影響廣泛,黃巢起義攻占了唐帝國的首都長安,唐熙宗在太監田靈子的保護下逃往四川,經過幾番波折,終於借助封建城鎮的力量鎮壓了黃巢起義, 但所有的皇權信都沒了,封建城鎮在平叛中看到了皇權的衰落,他們越來越自尊,不把皇帝當回事。
唐希宗最大的失敗,就是接受了黃巢義軍將領朱溫,利用朱溫鎮壓了黃巢起義,同時讓朱溫發展壯大,最後朱溫先後斬殺了唐昭宗、唐愛帝父子,篡奪了唐建良,可以這麼說, 唐熙宗為唐朝的滅亡奠定了基礎。唐昭宗是唐熙宗的弟弟,唐熙宗死時二十七歲,太子年紀輕輕,所以弟弟唐昭宗在太監楊福公的支援下繼承了皇位。 不過,唐昭宗並沒有像哥哥唐錫宗那樣依賴寵臣,繼位後,唐昭宗先是驅逐了唐熙宗寵愛的太監田靈子,表面上尊重支援他的楊福公,但實際上他疏遠了楊福公,不讓楊福公參與軍政, 最後唐昭宗和楊福公打勝仗,將楊福公逐出**,奪取政權的楊福公對單槍匹馬支援的唐昭宗非常不滿,於是集兵對抗***,經過一年多的戰鬥,唐昭宗借助封建鎮的勢力,成功擊敗了楊福公,並將他斬首。至此,唐昭宗時代的宦官勢力被徹底打敗,封建城鎮的權力被封建城鎮的權力所取代,成為唐昭宗面臨的一大難題。
唐昭宗時期,封建鍵鎮的勢力已經大到無法淪陷,皇權只是乙個名義上的象徵,但實際上已經接近三國時期的軍閥分位情況了。 面對這種情況,昭宗意識到,皇室軟弱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足以威懾諸侯的武裝力量,所以封建城鎮有自己的軍隊。 唐朝時期,黃潮起義後,**禁軍已被徹底摧毀。 於是,昭宗招兵招馬,擴軍,打十萬人,“想以武贏天下”。 “禁軍成立後,昭宗開始與封建城鎮作戰。 可惜唐昭宗和軍閥同時出戰,讓野心勃勃的朱溫發展壯大,雖然唐昭宗尊重大臣,下大功夫,希望恢復舊產業,統帥天下,制定一套適應形勢的統治策略,先後消滅了田靈子和楊福公的宦官集團, 並狠狠地打敗了軍閥李克用,但是,第一禁軍損失了大半,國力不足,最後唐昭宗成為軍閥李茂貞、朱溫脅迫天子諸侯的工具。縱觀唐昭宗的一生,他努力振興唐朝的威望,想要將唐朝從崩潰時期拯救出來,可惜唐昭宗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然後他接手的唐朝帝國已經病入膏肓,最後被朱溫殺死, 所以他的生活非常悲慘。唐帝國的衰落可以說是從唐玄宗開始的,而衰落是從唐奕宗開始的,唐奕宗是唐奕宗父子,唐奕宗為唐朝的衰落奠定了基調,唐奕宗為唐朝的衰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後唐昭宗背負了父親和哥哥的重任。
墮落之國的第二個倒霉王是明司宗,也就是崇禎皇帝朱友禎。 崇禎皇帝朱有禎和唐昭宗的情況類似,唐昭宗為父親和哥哥扛起了死國之壺,而崇禎皇帝則為祖父萬曆帝和哥哥天啟帝扛起了死國之壺。 朱有珍的父親是明光宗朱長洛,他的父親在位僅乙個月就去世了,他的哥哥朱有霄繼位為天啟皇帝,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
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黨爭,也就是核心勢力不停的內鬥,而造成這一切的問題是萬曆皇帝的父親,龍清皇帝和萬曆皇帝,龍清皇帝在位,隴慶皇帝在位期間,黨爭的跡象開始顯現, 並在萬曆帝時期達到頂峰。其實在萬曆帝在位初期,有一位親生母親李太后受過教育,受人管教,第一副大臣張居正協助改革,所以萬曆初期就出現了“萬曆中興”的局面。 可惜的是,張居正死後,萬曆帝缺乏賢臣的協助,長期被張居正壓制,導致萬曆帝在張居正和李太后死後,開始放任自流,逐漸趨向於和享樂主義。 中後期,萬曆皇帝不顧政局,日夜放蕩,在位中後期幾乎不去初朝,不問政事,為王儲立國都之爭,讓朝內外的官僚們紛紛鬧得黨兮兮的, 如東林黨、宣黨、坤黨、齊黨、浙黨等,黨名眾多。雖然最後的國爭戰以萬曆帝屈服於東林黨大臣的提議,立明光宗的朱長洛為太子而告終,但此時的萬曆帝已經身心疲憊,他深感自己雖然是天子, 他最後被大臣們控制住了,以至於他漸漸對處理宮廷政治失去了興趣,乾脆讓自己多放任自流,不問政治事務。這段歷史被稱為“萬曆遲鈍政府”。 萬曆皇帝雖然不關心政府,但知道自己必須填飽肚子,於是派宦官擔任礦山監督員和稅務使節,強行向人民徵收採礦稅,到處掠奪人民的財富。 最終,在位48年的萬曆帝,讓自嘉靖帝以來一直走下坡路的明朝雪上加霜。
萬曆帝放蕩不羈,享樂主義,他不喜歡明廣宗的朱長洛,也不在乎朱長洛的兒子,天啟皇帝朱有霄,所以朱有霄從小就沒有接受過多少文化教育,而朱有霄登基時只有十六歲, 幾乎是乙個文盲的皇帝。不過,天啟皇帝還有另外乙個天賦,這個天啟皇帝和宋徽宗的趙姬一樣,都不適合當職業皇帝,兩人都適合做美術家,宋徽宗的強項在於書畫,而天啟皇帝則巧思獨行,善於雕刻,善於設計構造,如果天啟皇帝生活在現代, 他絕對是一位優秀的建築設計師。天啟皇帝十六歲登基,二十三歲去世,在位七年,幾乎不顧政府,寵愛乳母克氏和妃子魏忠賢,在位七年,大大小小的法令幾乎都是由魏仲憲主持的,天啟皇帝除了木匠的工作外,整天設計建造房屋, 而這兩者才是他生命中真正的快樂。天齊皇帝與父親和祖父相比並不,相反,他仍然是乙個痴情的皇帝,他一生都非常喜歡娶他的妻子張皇后,以至於魏忠賢和客家家族多次陷害張皇后,庇護張皇后的就是天齊皇帝。 天齊帝臨終時,還不忘吩咐弟弟崇禎帝朱友真善待張皇后,重用魏忠賢。 當然,崇禎帝只聽了哥哥的一半話,對張皇后一向恭敬有禮,但崇禎帝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斬斷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和客家家族。 天啟皇帝是乙個痴情的皇帝,乙個好丈夫,也是乙個非常好的設計師和建造者,但可惜他不是乙個好皇帝,平庸是他統治的最大特點,所有的政治事務都由大太監魏仲賢處理,魏仲賢排異,暴政財貴,使得天齊王朝農民起義頻發, 而與此同時,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拒之門外,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後進不斷入侵遼東邊境,讓明朝陷入內外紛紛,可以說天啟皇帝的不作為是壓垮明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資本主義在中國的萌芽開始出現在萬曆時期,當時傳教士和一些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將現代世界資本主義的思想帶到了中國。 而正是萬曆皇帝和天齊皇帝兩位皇帝的疏忽和不作為,才使中國錯過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期,間接導致了中國錯過了最好的發展時期,最終全面落後於世界列強。
二十三歲那年,天啟皇帝去世,他將已經爛到根部、即將崩潰的明朝爛攤子交給了弟弟明司宗朱友真。 崇禎帝絕對是明太祖朱元璋以來大明王朝皇帝中最勤奮的皇帝,他絕對是明朝武宗以來大明王朝最有責任心、最有野心的皇帝,可惜崇禎皇帝性格缺陷太多,注定他無法力挽狂瀾, 而歷代皇帝的爛攤子很難挽回,再加上他也經歷了自然災害,也就是小冰河時期,讓崇禎皇帝最終成為了死在自己國家的皇帝。崇禎帝繼位之初,機智地收拾了魏忠賢為首的宦官團,表現得相當睿智,可惜崇禎皇帝並沒有保持這樣的智慧和智慧。 崇禎皇帝雖然不平庸,但是在崩盤的時候也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崇禎皇帝雖然野心勃勃,吃苦耐勞,衣食穿暖,凡事都要向自己低頭,但他既沒有治國之策,也沒有任人之術, 再加上他嚴厲多疑,多疑多疑,還經常對大臣們大發雷霆,求罪、斬首、凌遲,他的殘忍無情不亞於魏仲賢。因為不信文武官,崇禎帝也頻頻調官,在位17年間,甚至更換了17名刑部士和50名內閣士。 結果,國家人才短缺,有志之士願意為國家服務,既不願意也不敢求助。 無奈之下,崇禎皇帝只好培育私人勢力,重新僱傭大批宦官。 崇禎帝親自斬斷了宦官集團,但後期他只好繼續利用宦官集團,雖然斬斷了宦官集團的權力,但無法平息黨內紛爭,所以明朝離滅亡只有一步之遙。 裡面有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外面有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的後瑤,內外紛擾,明朝怎麼可能不死,這是崇禎帝能控制的局面。 崇禎帝既不是乙個懦弱的君主,也不是乙個平庸的君主,更恰當的說法是,他是乙個倒霉的君主,他每一次重大決定都做出了錯誤的選擇,他的出發點和想法都是好的,可惜老天爺跟他開了個玩笑。 想倒霉學崇禎,想學不崇禎,但明朝絕不是死在崇禎手裡,而是死在嘉靖帝、萬曆帝、天啟帝這三個淡帝手裡,明朝的罪人不是別人,正是這三個人, 其中,木匠皇帝天齊皇帝最為平庸,明朝之死不是崇禎的錯,崇禎是他的哥哥,背負著死國之王的美譽。崇禎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也是嘉瀏年,李自成的叛軍突圍北京城,崇禎皇帝先是將妻子周皇后和田貴妃和周周貴妃和**自己的女兒**處死,並讓他的嫂子也就是天啟皇帝的張皇后自殺, 最後崇禎帝逃到景山,在大太監王承恩的追捧下上吊自殺,結束了自己悲慘的一生。明朝的遺孀們也把崇禎帝自殺的那一天稱為“嘉烊國禍”。
可以說,唐昭宗和崇禎皇帝並沒有做出任何殺國之舉,他們都有為國奮鬥、為國奮鬥的心態,只可惜他們繼承了各自朝代的爛攤子。 唐昭宗和崇禎皇帝雖然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但是如果唐昭宗繼位唐玄宗,說不定真的能讓唐朝後期興旺發達; 同樣,如果崇禎帝位於嘉靖帝,或許明朝也不會出現黨爭現象,雖然崇禎帝的勤奮可能因為性格缺陷而無法成為一代明朝君主,但也可以依靠勤儉節約,帶領明朝走向中興。 只可惜唐昭宗和崇禎皇帝出生在錯誤的時間,兩個帝國在錯誤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 而原本懷有大力治理國興國的雄心壯志的兩位皇帝,也懷著委屈的心情,背負著死國之王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