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自由和獨立之路確實是短暫的,在俄羅斯統治下已有300多年。 眾所周知,烏克蘭的民族意識深深植根於人民的心中,對俄羅斯及其前身蘇聯的不滿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將烏克蘭在二戰中的情緒描繪成對俄羅斯或蘇聯的仇恨,顯然是對歷史事實的歪曲。 這種說法無疑是一種無視事實的胡說八道。
事實上,烏克蘭歷史上發生了一系列複雜的事件,涉及不同的國籍和利益。 1939 年 9 月 17 日,蘇聯人進入波蘭並收復了烏克蘭西部,當地的烏克蘭人模仿奧地利的花朵歡迎蘇聯人。 這一事件確實存在,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烏克蘭人都對蘇聯有好感,也不能認為是烏克蘭人對蘇聯的普遍態度。
1944年11月,蘇聯軍隊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外喀爾巴阡山脈,烏克蘭歷史上第一次統一。 這是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津津樂道的成就,這是不可否認的。
在蘇德戰爭爆發時,最初作為“烏克蘭解放者”進入烏克蘭的德國人確實受到了斯捷潘·班德拉等一部分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的歡迎。 這些民族主義者內心想在外敵的幫助下建立乙個獨立的烏克蘭國家,但這個陰謀在德國人眼中是令人髮指的。 烏克蘭**在班德拉利沃夫的短暫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德國人走反蘇和反德的道路是合乎邏輯的。
烏克蘭是乙個多民族國家,包括烏克蘭人、俄羅斯人、德國人、波蘭人、哥薩克人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大的種族衝突不是發生在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之間,也不是發生在烏克蘭人和德國人之間,而是發生在烏克蘭人和波蘭之間,正如沃倫**所證明的那樣。 烏克蘭東部的親俄(蘇聯)地區和西部的反俄(蘇聯)地區是有區別的。 德國對烏克蘭東部的入侵,除了得到頓河哥薩克人的支援外,還激起了當地居民的廣泛反抗,例如頓巴斯青年衛隊。 拉脫維亞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該國人民在戰爭中分為兩個陣營,親蘇聯和親德國。 這些歷史事件是烏克蘭在二戰期間的真實樣子。
總的來說,烏克蘭的歷史經歷是複雜的,涉及不同民族和利益之間的衝突。 烏克蘭人對蘇聯或德國的態度不能一概而論,但需要考慮到各種歷史事件和群體之間的複雜關係。 烏克蘭人的觀點和立場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地區可能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