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實現培養德人根本教育任務的關鍵,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多元文化交織的背景下,過去單一固化的思想政治內容已經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高校亟需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不同的課程中。 飲食文化是指以食物為物質載體,具有獨特的創意、現實生活和鮮明的地域性所呈現的思想文化。 中國傳統飲食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融入高校課程的思想政治建設是必要和可行的,對於弘揚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高教育實效具有重要意義。
找到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匯點。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可以發展的教育元素。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作為貼近現實生活的文化素材,是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
以思想政治教材為中心,找到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與思政教育的交匯點,有助於進一步凝聚飲食文化的內容精髓、思想觀點和精神遺產,進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一是深入挖掘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教育元素,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高校相關教育工作者要從思想認知的角度明確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過打造學習共同體、開展跨學科教學研究等方式,深入挖掘和發展課程內容。 比如,高校可以結合學校實際,組織馬克思主義院校和食品教師共同組成課題組,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根據當地飲食文化分布情況,搭建內容研發校企合作平台,優化思政教材。 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師在挖掘過程中,不能盲目追尋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熱點,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特色的喪失,而要始終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弘揚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把人教育成思想政治教材和思想政治課堂。 例如,以“生命的價值”為主題,展示傳統食品的生產和發展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其中隱藏的工匠精神。 以“民族文化”為主題,選取不同民族的傳統飲食文化,彰顯中國美食的廣度和深邃性。
二是打通第二課堂教學陣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內容。 第二課堂是對傳統理論教學的有效補充,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侷限於單一課堂教學,而是以“理論+實踐”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到學生成長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校可以組織以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為主題的思想政治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學生會、學生會等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成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發現者,通過親身經歷加深對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因素的理解。
豐富教育教學實踐。
數字時代的到來豐富了教育教學的實踐,也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機。 過去,思想政治課程大多採用理論教學方法,往往陷入枯燥乏味的發展困境,如果用同樣的方法教授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不僅達不到深化教學效果的目的,反而可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因此,在網際網絡時代,教師應靈活運用多種先進技術,創新設計融合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思想政治課程,從跨學科的角度,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提高教育效果。
教師應自覺從理論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覺建構的引領者,利用數字教育技術打造視覺、聽覺的情境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擴充套件內容。
一是感官體驗。 在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特點,依靠視覺和直觀的教學方法,帶給學生視聽學習相結合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中國傳統飲食禮儀來感受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傳統美德; 然後利用5G和VR技術構建線上傳統飲食文化展示場景,幫助學生在“雲端”學習,也讓思想政治學科中的抽象教育內容有了具體的表達。
二是實踐經驗。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高校要結合當地實際,與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合作,引導學生走近飲食文化,深刻領會其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為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提供輔助。
三是情感體驗。 高校課程的思想政治建設以道德修養為根本任務,對學生價值觀的樹立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融入課程的思想政治建設,要以進入意義上的教學為切口,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達到內化在心、外化在行動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講解紅軍長征革命歷史時,教師可以用不止**來展示當時的飲食情況,既能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又能以美食為橋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長征精神的偉大。
推進教學評價制度改革。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融合,不僅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也推動了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 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綜合評價應不同於過去單純的定量評價和最終評價,而要更加注重過程評價和反饋的作用。 因此,高校可以嘗試構建基於CIPP評價模型的教學評價體系。 CIPP評價模型由美國教育評價機構Stuffiebeam提出,分為內容評價、投入評價、過程評價和產品評價四個部分。
從教學評價的角度來看,首先,背景評價是指對學生的需求、當地可用的食材和文化資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問題的評價,需要高校與社會、家庭共同探討和建設,共同挖掘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實現內容的有效整合; 影響思想政治課程建設的成效。在這環節中,學生需求能否得到滿足、文化資源能否供給、課程能否建校等標準,都是具體的評價指標。
其次,投入評價是指對備選實施方案、教學方案等的評價。 高校課程的思想政治建設內涵豐富,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實質上是一種內容要素,是對課程體系的豐富。 因此,從實施的角度來看,投入評價需要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
第三,過程評價主要用於對課程實施過程的評價進行監督和記錄,有利於及時發現和反饋問題,促進教學的調整和優化。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與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融合是一項創新措施,對課程、師資、場地、裝置等都有較高的要求,在過程評價中應注重各項指標的細化。 例如,課程可以分為教科書更新、教學方法應用、學生學習狀態等。 只有這些真正落實,執行評價指標才能準確反映二者的融合,並根據不同指標的反饋進行相應調整。
最後,成果評價是對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想政治建設的有效性,包括適用性和可持續性的評價,其中適用性主要是指兩者融合產生的課程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制度化和科學性。 另一方面,可持續性是基於學生整體發展的指標來確定這種整合是否可以長期實施。
專案]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訓模式”(第2023ZS28號)。
作者為渭南師範大學講師楊瑞怡)。
中國食品報(2024-02-01-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