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魯邦子》,又稱山西邦子,簡稱金劇,是我省人民喜歡看的地方劇。 據相關史料記載,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 它最初形成於太原州十縣和汾州八縣,後逐漸擴充套件到太原附近、東西山和山西北部廣大地區,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遠在內蒙古、陝西、河北、甘肅、四川等省份。
地區,並在清代光緒年間到本世紀。
在二三十年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繁榮。 有眾多的階級和社團,名人雲集,演出的曲目超過500種,**演唱、表演日趨完善,形成了一種樸素、清新、熱情洋溢的藝術風格,受到我省城鄉人民的歡迎和讚賞,在長城內外聞名,在京津聞名於世, 但在開啟我省的史籍和經典時,很難找到金戲的相關史料和記錄。舊社會的藝伎說話輕聲細語,誰願意為他們立碑? 近日,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省戲劇研究院聯合出版的《晉戲百年史》提供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藝術資料,填補了晉戲歷史上的“空白”,為晉戲的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唱出了一首激情澎湃的頌歌,實在是一部非常有意義的作品。
我省近九十歲老藝術家王勇的《歷史文字》。
老先生敘述說,它是由省戲劇研究所的劉菊才同志和段樹仁同志豐富編纂的。 它真實而詳盡地描述了從清朝中期到解放初期的200年間太原州十縣金戲的興衰; 講清朝至今從道光、咸豐等50多個知名劇團,200多位優秀藝術家,以及眾多演出、軼事、笑話、風俗民俗等豐富的史料,生動展現了中魯邦子在其發源地的歷史風貌。 它內容豐富、流暢、公平且有趣。
閱讀欣賞也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為廣大專業戲曲工作者、研究者和戲曲愛好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和藝術鑑賞,值得一讀。
讀了幾遍,我有如下的感受:
1.《史語》不僅讓我們了解了晉戲作為山西代表性戲曲的出現和發展軌跡,也看到了太原周邊廣大地區各個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狀況,更進一步激發了我們對錦劇藝術的熱愛和對家鄉的深厚感情! 《史記》堪稱研究山西戲曲文化習俗的精彩著作。
2、通過對50多個知名劇團、200多位著名歌手的生動刻畫,本書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他們豐富多彩的舞台實踐和精緻的藝術特色。 幾代著名歌唱家一直傳承著獨特的技藝,代代相傳,傳授技藝,相互磨礪,為我們呈現了豐富多彩的人物畫廊,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藝術遺產,為我們振興和繁榮戲曲提供了有力的參考。 可以預見,在未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會越來越意識到它的特殊價值。
3、通過對近百年來晉戲興衰軌跡的探索和研究,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歷代藝術家的艱苦創作和藝術風格; 同時,我們也可以找到一些具有指導意義的藝術規律:比如,改革創新可以大有力,保守僵化必然會墮落衰落,歌劇必須走“雅緻、共同欣賞”的道路,與命運同等的人民共呼吸,一旦歌劇與人民分離, 必然會倒退,消失等等,這對我們今天振興山西戲劇藝術,不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嗎?
原文發表於太原**,1986年4月12日)。
趙華雲:《劇友》主編,全國一級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