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王忠的
作者王忠迪,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評論員; 本文為荔枝新聞客戶端獨家請求,LIZHI.com,**請註明出處。 )
上海某女教師被控“欺騙男學生”,居然開直播領獎? 事件引發輿論討論後,網路平台上出現了許多自稱是涉事女教師的賬號,甚至有人說“我只是想抓住這股飛濺的財富”。 據**報道,某網路平台上乙個名為“我是X老師”的賬號,使用了參與網路傳播的女教師的頭像,已被該平台封禁,並禁止發表作品。
據上海市第二中學通報,涉事教師已盡快停職,將根據調查結果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如果涉事教師“欺騙男學生”屬實,其行為不僅違背了婚姻道德,也違背了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道德作風的嚴重失範。
無論對“師生之愛”賦予什麼樣的想象,其本質都是教師利用自己的年齡、權力和責任,與學生建立一種不平等、扭曲的關係。 教育部出台了《學校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明確禁止教職員工與學生發生戀愛關係。 “師生關係”中的學生不僅處於劣勢,而且身心受到不容小覷的傷害,阻礙了他們的健康成長,甚至留下了一輩子難以抹去的心理陰影。
一些自**賬號以“女教師”為密碼引流量,是對公序良俗和公眾認知的極大冒犯。 肆意兜售網路醜陋,良心在哪裡? 底線是什麼?
*國家網際網絡資訊辦公室《關於加強“自我披露”管理的通知》要求,“自我披露”發布的資訊不得憑空捏造,不得斷章取義、歪曲事實,不得以拼湊編輯、合成、偽造等方式影響資訊真實性。 打著“女教師”的旗號進行直播活動,可謂是錯誤,可笑的假。
更何況,即使涉事女教師偏離了教師的行為準則,應該受到懲罰,她的人格權仍然受到法律保護。 冒充“女教師”開戶、開展營利活動,侵犯本人肖像權和名譽權。 如果自我**經營者以“女教師”的身份欺騙他人,騙取大量財物,也可能構成詐騙罪。
在流量時代,乙個賬號獲得多少訂閱量和點選量,已經等同於真正的經濟效益。 這種網路生態環境的形成,給眾多網際網絡創作者帶來了機遇,極大地豐富了網際網絡的內容生產。 然而,流量變現渠道的暢通並不代表“只流量”就是事實。 在網際網絡上製作內容必須始終符合法律和道德標準。
近年來,冒充公共活動的一方以吸引注意力並不是乙個孤立的案例。 前不久,在網信部報道的典型案例中,有一則傳聞稱“上海外賣大哥為了28萬彩禮加班累死了”。 上海謠言駁斥平台核查發現,相關**是對虛構方經歷的演繹,是為了吸引眼球而演繹。 這些冒充身份、散布謠言的行為,不僅影響了當事人的正常生活,而且對社會治理和公共秩序產生了負面影響。
在乙個開放包容的線上生態中,每個人都可以開賬發布內容,同時平台必須履行基本的內容審核和身份驗證義務。 特別是平台要及時識別公共活動當事人聲音的真實性,消除虛假賬號,防止當事人資訊被冒用,對違反規定發布虛假資訊的賬號進行有力處置。
全方位的網際網絡內容傳播環境,為眾多網路創作者帶來了財富創造機會。 然而,“潑財”不是想拿就拿,想蹭就炒。堅守法德底線,以紮實的內容創新吸引流量,應該成為平台和內容創作者一貫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