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清朝末年的人物,大家可能會想到慈禧太后。 雖然她的所作所為受到了後世的譴責,但最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麼在清朝即將滅亡的時候,統治者們沒有試圖從慈禧手中奪回權力。
畢竟在兩千年的封建統治中,除了武則天之外,幾乎所有掌權者都是男性,慈禧太后作為唯一的“後宮統治者”,地位非同尋常。
她是如何用手段統治了47年,讓李鴻章等人心甘情願地為她工作? 這主要是因為她採取了三種方式,從而建立了不可動搖的權威。
慈禧選擇了同治帝作為自己的親生兒子,這讓同治帝對她肅然起敬,雖然母子關係並不融洽,但同治帝卻因為膽小而不敢反抗慈禧。
既然同治皇帝是她的親生兒子,慈禧自然不會毒死他,只要同治皇帝存在,慈禧暫時不會受到威脅,就能繼續掌控政府。
同治皇帝死後,慈禧太后表現出了非凡的謀略。 封建皇位的繼承通常遵循血緣關係,同治皇帝沒有子嗣,因此選擇皇位繼承人至關重要。
慈禧之所以選擇年輕的光緒皇帝,一是因為他年紀小,更容易駕馭,二是因為他與同治皇帝是同輩,慈禧可以繼續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參與宮廷事務。
然而,這種情況自然引起了許多大臣的不滿,他們寫信表示反對。
慈禧將光緒交給慈安太后,成功地贏得了慈安的支援,使朝廷和中央政府支援她的聲音越來越大,從而實現了她的權力野心。
同治皇帝登基後,因為年紀小,不能把國事交給乙個孩子,慈禧太后也不能直接登上金鸞宮,所以如何保證自己的權力不受皇帝的限制,就成了她計畫的核心。
她聯合了慈安太后和恭親王,並借助巧妙的政變,將朝廷的大部分權力收入囊中。 但這不是她追求的最終目標,她的野心遠不止於此。
同治皇帝年紀太小,不能獨自治國,這為慈禧提供了乙個極好的藉口,她命人給金鸞宮架起了珠簾,她坐在簾子後面,皇帝在前面。
這樣一來,同治皇帝的權力幾乎被完全剝奪了,真正的掌權者自然是躲在簾子後面的慈禧太后。
朝廷大臣們雖然對此不滿,但已經掌權的慈禧太后卻絲毫不在意他們的意見。 掌權頗大的慈禧,成了清朝真正的掌舵人。
哪怕是同治皇帝去世,光緒皇帝即位後,慈禧太后依舊自以為是地聽從珠簾後面的政府,牢牢掌握著政府的控制權,絲毫沒有把權力還給皇帝的想法。
看得出來,慈禧並不是在找明君,她只是需要乙個能聽從她的命令,被她利用的傀儡。 而僅僅靠掌握政府,還不足以保證慈禧能過上安寧的生活,以恭親王為首的諸侯們,權力也很大。
慈禧知道,雖然她和恭親王合作過,但對她來說,恭親王的存在始終是乙個潛在的威脅。 恭親王是乙個對權力有強烈慾望的人,他總是對該地區的新勢力採取嚴厲的鎮壓政策。
然而,這些被壓制的勢力給了慈禧乙個機會,可以吸引曾國藩等人等權勢人物加入她的陣營。 恭親王的所作所為,早已讓身邊的人不滿,慈禧用風度和權力的結合,一步步瓦解自己的勢力,最終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原來,恭親王的權力逐漸散去,不僅惹怒了不少人,還引發了朝廷的打壓。 他的權力瓦解了,他自己也成了眾人攻擊的物件,各方的矛頭都指向了他,導致他的地位和影響力大幅下降。
這樣,他就不能再對當權者構成威脅。 封建分裂現象在任何朝代都不是什麼新鮮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每個當權皇帝的頭等大事。
恭親王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他的對手不是坐在皇位上的年輕皇帝,而是慈禧太后,乙個真正以太皇太后身份掌控政府的女主播。
慈禧在三個方面繼續擴大自己的權力,讓皇位上的皇帝成為她的傀儡,手中幾乎沒有實權。 就連光緒皇帝的改革也被慈禧鎮壓,因為他沒有實權,他的想法也未能實現。
起初,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造反的重要性,但當慈禧完全奪取了實權時,造反已經變得毫無用處。
晚年慈禧奢靡不振,耗盡國庫,導致軍餉短缺,給國家帶來重大危害。 即便如此,法庭上也沒有人能與她抗衡。 慈禧掌慶47年,其間清朝逐漸衰落,這不僅是時代變遷所致,也離不開慈禧的干預。
第一次中日海戰成為永久的痛點,《新州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簽署決定了清朝的最終滅亡。
慈禧的一生無疑充滿了爭議。 她是乙個後宮女人,擅長權力鬥爭,最終控制了清朝。 然而,她的自私和對個人享受的考慮使整個國家的未來處於危險之中。
當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為時已晚。 慈禧雖然能力很強,但她的能力是否真的用於國家建設,是否以權謀私,還是值得深思的。
雖然他在位期間犯下了許多惡行,但勉強維持了清朝的尊嚴和威望,至於其他成就,似乎並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