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口學會會長、中國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翟振武教授在接受**“2024年是龍年,中國人對十二生肖的偏愛非常明顯,在龍年的最後一年,也就是2012年,生育力出現了乙個小高峰。 總體而言,預計2024年生育率將上公升。
任澤平的《2024年中國人口狀況報告》也提到:龍有吉祥之意,龍年有生育的小高峰。 但從長遠來看,很難扭轉出生人數的下降趨勢。
筆者特意詢問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資料:
2011年出生人數為1604萬人,出生率為11人93‰
2012年,有1635萬出生人口,出生率為1210‰
2013年,有1640萬出生人口,出生率為1208‰。
2012年的出生人數並不突出,出生人數根本沒有小高峰。
有網友說:“它生的是小龍,不是龍種,現在真的有人故意生孩子給屬? ”
大多數普通人不管是哪一年出生的牛馬,也不管是哪一年出生的,都是人中之龍。
倒過來想一想:如果大家在龍年生了孩子,以後在初中、高考、就業、生存等方面都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壓力,有人想要這樣的結果嗎?
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生孩子,翟教授其實也不是不清楚。
生活壓力大、生育成本高、育齡婦女人數下降、社會保障不完善等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生育率逐年偏低。 老齡化、低子化、未婚三大趨勢正在加速。
我們不知道這些專家是如何得出龍年生育率會有乙個小高峰的結論的?
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在於精確,不應有假設和武斷。 當代的專家學者、教授喜歡用理論模型、統計資料、稀有術語、推理邏輯來編織學術傑作,這些傑作與宇宙和現實社會的真實生活狀況相去甚遠。
更有甚者,像華中農業大學黃飛若教授一樣,任意篡改、捏造實驗資料,承擔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專案,發表SCI文章40餘篇,教材數本。
無論是科研還是學術研究,無論採用何種研究方法或模式,都必須以客觀準確的資料為前提,堅持正確的職業道德和學術道德,絕不偏離日常實踐,讓學術研究成果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