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勝濤和趙景深的年齡相差八歲,都是文學研究會的成員。
作為乙個曾經的、不稱職的詞典編纂者,如果讓我為葉勝濤先生和趙景深先生寫字詞條,我會發現他們的“概括”是可以“共享”的——作家、學者、教育家、編輯和出版商。
葉勝濤和趙景深的年齡相差八歲。 兩人都是文研會的會員,葉勝濤是1921年文研會成立時的發起人之一,趙景深是第二年。 據趙景深回憶,兩人的文學交流始於二十世紀初,當時趙在天津《新輿論報》主編《文學副刊》,經常看到《**月刊》和《兒童世界》上寫的葉的**和童話故事,非常喜歡。 後來,葉編輯月刊《詩歌》,趙投了兩首詩,兩人開始通訊。 之後,葉燁編輯了文研會的機關刊《文學雜誌》,趙投稿大量,幾乎每期期刊都有趙的稿件。 多年後,趙還自豪地說:“有時我的兩三篇稿件在同一期上發表,幾乎成了我個人的專項賬號。 1924年,趙景深為葉勝濤的第二本創作集《火》寫了一篇書評,最後感謝葉勝濤“感動了我溫柔大方的個性,讓我愉快地喝下了幸福的泉水”。
兩位神明直到1925年在上海才相遇,當時葉勝濤是商務印書館的編輯,正在編輯《文學週刊》; 趙景深先是當老師,1927年進入開明書店,“接手”葉生濤,主編《文學週刊》。 1930年,趙景深離開開明書店,成為北信書公司總編輯、復旦大學教授。 一年後,葉勝濤離開商務印書館,成為開明書店《中學生》雜誌主編。 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葉勝濤和趙景深每次見面或聚餐時都會見面,《葉勝濤長篇大論》和《王伯祥日記》中記載了許多這樣的“現實”。
雖然葉昭忙於自己的事務,很少有機會去家裡,但趙景深記得,他唯一一次去葉家,居然見到了葉勝濤夫婦、孩子和親戚,全家人都動員起來編輯《十三經索引》。 他們之間的友誼真的是“君子的友情如水”,但每次他們的書出版,他們還是想給對方討回公道。
抗日戰爭歷經八年的混亂,1946年2月,葉勝濤從重慶回到上海,主持開明編輯部的工作,與趙景深等老朋友重逢。 今年8月,趙景深應《上海文化》雜誌的要求,寫了一篇《葉勝濤的論》,稱讚葉晟是“真正的教育家和理想的編纂者”,這與葉勝濤對自己的定位不謀而合——乙個是編輯,乙個是老師。 其實,趙景深自己,為什麼不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葉勝濤被任命為出版總署副局長、編輯審校局副局長(後兼任局長)。 在整頓和改革民辦出版業的同時,一批帶有政治傾向的錯誤書籍被禁,其中第一本是北京新書公司出版的《新知識詞典》,趙景深是該書的主編。 這一決定是葉勝濤在1950年3月10日出版的總署會議上宣布的:“這本書侵犯了人民民主,因此下令撤消”,這給了“出版者和讀者一種刺激,希望出版者認真編纂”。 事後,趙景深想修復再版,但葉勝濤認為不合適,於3月14日回覆了趙景深。 回信誠懇,用理性說服人,葉勝濤不愧是“聖人”! 1950年10月第一版後,《新知識新詞典》在1953年再版十餘次,成為暢銷書,也印證了葉勝濤所說的“北心名聲名揚名,實利也貴”。
如今,葉勝濤先生和趙景深先生都已經30多年了。 葉老的選集20多卷,以及他的傳記和年表,已經出版,不難找到他各種作品的選集。 不過,趙老比較完整的選集至今還沒有看過,實在是有點不合理。 (楊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