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大邑縣花水灣鎮天宮廟村,毗鄰西嶺雪山風景區,中國郵政快遞員吳凱和家人每天做一次快遞分揀。 正月,這裡的氣溫比成都涼爽多了,雨夾雪落在吳凱家的瓦房頂上,一家人在屋簷下的地上鋪了一塊地毯,以免弄濕包裹。
在過去的20年裡,這項工作幾乎從未中斷過。 從母子到子,吳凱家兩代人見證了山腳下的巨大變化,也給居民送來了無數個包裹,至今沒有差評。
西嶺腳下的送報員
一次兩代是 25 年
趙先生,請你今天帶上你的報紙和快遞。 ”
吳凱在天宮寺消防隊送報。
吳凱來到華水灣鎮中心的學校門口,將報紙和快遞包裹送到收件人手中。 接下來,他要騎車繞鎮轉,然後每天去離鎮子幾千公里外的山上送貨。
他說自己是“送報員”,但吳凱的工作遠不止是送報。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上購買的快遞包裹、信件、錄取通知書都在他的送貨範圍內。
十多年前,這項工作是由他的母親完成的。
當時天宮廟村附近的煤礦企業簇擁,店鋪眾多,是當地居民中的“小成都”,對報紙和包裹的需求量很大。
1999年,年幼的楊玉珍承攬了天宮廟郵局的投遞工作、附近礦山的報紙和包裹、山區居民寄給親朋好友的當地特產、兒童入學通知書等。 山內山外,楊玉珍是一座斷不了的橋。
吳凱和楊玉珍正在整理包裹。
在接下來的13年裡,這座牢不可破的橋梁從未被打破。 “我們山里的學生娃娃考上大學真的不容易,看到娃娃們收到通知,我也很高興。 談起自己的工作,楊玉珍笑容滿面。
天宮廟村一帶是大邑縣最偏遠的地區,山水高,除了礦山,當地的原住民大多分散在山里,要爬山涉水,才能把包裹和信件送到家裡。 對她來說,徒步幾公里並不少見。
2012年,楊玉珍的兒子吳凱接過母親的工作,成為新一代的“送報員”。 自 1999 年以來,兩代人已經工作了 25 年。
這是乙個快遞站
其中一家為周邊地區的 4,000 多人提供服務
大邑縣大雙路現在是一條風景優美的旅遊公路。 拐進天宮廟村十字路口旁邊的小巷子,是吳凱家的小院子,也是天宮廟村的郵局。
農舍的小院子,後面是青山,是快車站。
吳凱家是典型的川西山區農舍,院落有點舊,但也很整潔安靜,春節期間,屋簷上掛滿了山上的醃肉。 屋簷下,各式各樣的快遞包裹整齊地堆放在貨架上,等待送達。
臨近春節,川西醃肉掛滿了屋簷。
除了吳凱和母親楊玉珍之外,家裡其他成員也經常從事快遞工作。 中午時分,吳凱準時在天宮一帶拿到了報紙和信使。 母親分揀、父親登記、吳凱打包搬運、送包裹,是這些年來家裡最默契的事情。
山區居民生活分散,快遞需求不密集,從收入角度看,實在不算什麼好工資。 隨著年齡的增長,長期的跋涉,讓楊玉珍的身體有些難以忍受。 2012年,應老兩口的要求,兒子吳凱接手了這份工作。
吳凱一家在自家院子裡搭建了快遞站,既方便省費,又方便打理。 “現在我們基本上要把它送到周圍的三個村莊和大約4000人的地區。 吳凱告訴記者,自從母親楊玉珍開始送快遞以來,他一直沒有收到任何投訴和差評。
見證山岳大蛻變
從泥濘的小路到“金通路”。
吳凱,你的包裹到了! 讓我們來幫忙吧! ”
在吳凱家門前的路邊,一輛“小黃車”停了下來,司機開啟後備箱,清點了包裹,一一遞給吳凱。
客貨兩用,穿梭鄉村“小黃車”。
在成都的遠郊,這樣的“小黃車”經常穿梭於城鎮、村莊、田野之間,既是農村客運的主要交通工具,又承擔著小貨運的功能。 吳凱告訴記者,以前寄包裹的時候,要騎著自行車到縣城取包裹,再送回村里,然後村民們就地取。有了“小黃車”,特快專遞就可以直接送到車站門口。
伴隨著“小黃車”,還有寬闊平坦的道路。
從上世紀中葉到本世紀上旬,天宮廟一帶一直是成都煤礦的主要產地。 在煤礦開採業的鼎盛時期,有乙個市政煤礦和幾個小煤礦。
煤礦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極大地破壞了自然環境。 道路被大型運煤卡車碾壓,靴子曾經是鎮上最搶手的商品。 2009年,成都最後乙個煤礦——天宮廟地區的楚江煤礦正式關閉,逐漸轉變為旅遊勝地。 如今,泥濘破敗的小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漆黑寬闊的道路,這也讓吳凱的送貨之旅輕鬆了許多。
在當地,建立了多個“金通郵政快遞站”
據大邑縣交通局介紹,目前,全縣已像吳凱家一樣設立了21個鄉鎮快遞物流運營中心和47個村級“金通快遞驛站”,實現了全區村級物流節點的全覆蓋。
成都 ** 金冠新聞 記者 陳旭陽 攝影 ** 陳旭陽 李東 主編 何啟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