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中單位從大到小的順序通常如下:軍、師、旅、團、營、連、排和班。 因此,團、師、旅、連的順序為:團>師>旅、>連。
這種秩序不是從乙個國家開始的,而是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和戰爭形式的發展,在一些國家逐漸形成的。
在早期的戰爭中,軍隊通常是以人數為基礎進行組織指揮的,但隨著火器的發展和戰爭規模的擴大,軍隊的組織和指揮結構逐漸變得更加複雜。
18世紀,歐洲國家開始建立常備軍,實行統一徵兵制,逐步形成了師、旅、團、營、連、排、班的制度。
在中國,清末新政時期,2024年,袁世凱向清廷報告,提出統一各省,建立新的軍隊。
各級軍隊的職稱是:鎮-協會-標準營-隊-哨兵棚,對應師、旅、團、營、連排,各省有自己的鎮,用於訓練新軍。 每個城鎮模仿日軍師團,共有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營20個營,共計12512人。
清末城鎮標準編制:原“XXX省常備軍”改名為“XX(省)鎮X軍”,或“XX混會”。
**時期,旅的編制基本變化不大,一般下轄2團、3團,旅長通常為少將。 但是,由於**時期軍隊編制制度混亂頻繁,旅和師的名稱交替使用。
2024年8月,軍委下發《關於目前建軍的決定》,指示各戰略地區組建野戰兵團和地方兵團。 野戰兵實行縱隊、旅(師)、團、營、連、排、班的編制順序,縱隊編成3-5個旅,從旅到連,按“三三制”編組,但每個排編為4個班(3個步槍班和1個火力班)。
2024年11月,軍委決定整編全軍,規定全軍分為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和游擊隊。 野戰部隊的縱隊改名為軍,軍以上有軍和野戰軍兩級,軍及以下一般按“三三制”組織,原來的旅全部改為師。
中國古代的軍隊也是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的。
商代時期,建軍基本沿用黃帝時代的“八陣”方式,以戰車為基本單位,每輛戰車配備兩名鎧甲士兵,一名武士和一名弓箭手。
同時,商朝還建立了一支規模龐大的步兵軍,主要分為前、左翼、右翼、后翼四部分。
到了周時期,軍隊的建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周公丹建立了“六軍”制度,即皇室直轄的近衛軍和六大諸侯國建立的直屬部隊。
其中,皇家禁衛軍分為南軍和北軍兩部分。 南軍負責守衛皇家要塞,北軍負責守衛京畿道地區。
六大附庸國建立的直屬部隊被稱為“六師團”,每個師團的兵力約為2500人。 秦朝時期,軍隊的編制再次發生了變化。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全國劃分為若干個省,每個省都有一名將軍負責指揮地方軍隊。 同時,秦朝還建立了大量的步兵和騎兵隊伍,其中步兵分為輕步兵和重步兵兩種,騎兵分為騎兵弓箭手和重騎兵兩種。
漢代時期,軍隊的編制基本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漢武帝時期,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軍事制度。
漢代軍隊分為**軍和地方軍兩種,由皇帝直接指揮,分為北京師和邊軍兩部分。 地方軍隊隸屬於地方**管轄,主要負責地方安全和防務。
唐朝時期,軍隊的編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唐代建立了“政府軍事制度”,將國家劃分為幾個軍區,每個軍區都設立乙個總督辦公室來領導地方軍隊。 同時,唐朝還建立了一支規模龐大的騎兵軍團,主要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兩種。 此外,唐朝還設立了“斯徹斯軍”作為皇帝的侍衛,負責守衛皇宮和皇帝的安全。
宋代時期,軍隊的建立基本遵循唐朝的制度。 宋代實行“禁軍制”,將全國劃分為若干禁軍營,每個營設立一名指揮官,負責指揮地方軍隊。 同時,宋朝還建立了一支規模龐大的步兵軍團,主要分為前鋒、步兵、弩手和炮手。 此外,宋朝還組建了海軍、工兵等特種部隊。
明朝時期,軍隊的建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明朝實行“警衛制度”,將全國劃分為若干崗哨所,每個崗哨都設立一名指揮官,領導地方軍隊。 同時,明朝還建立了大規模的步兵和騎兵隊伍,其中步兵分為長槍兵、劍士、弓箭手等,騎兵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 此外,明朝還設立了水手、工兵等特種部隊。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中國古代的兵力也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的,包括戰車、步兵、騎兵等不同兵種,以及不同的編隊和指揮體系。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戰爭形態的變化,軍隊的編制和序列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