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八路軍士兵戴的帽子有兩顆紐扣,這讓人不禁好奇,為什麼八路軍的帽子一定要用兩顆紐扣做? 它們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關鍵時刻的適應
國民黨和共產黨曾共同推動革命事業,但不幸的是,孫中山逝世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翼勢力把槍口對準了他們曾經的盟友,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失敗了。
南昌起義以來,我們黨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隊伍,這支隊伍的名稱就是“中國工農紅軍”。
從那時起,我們黨和國民黨之間的土地革命戰爭已經進行了10年。
當時,我們士兵的帽徽上有一顆五角星。
這不僅是乙個理想的象徵,也是戰場上區分敵友的最佳方式。
憑藉這顆五角星,紅軍完成了長征,舉世矚目。
因此,我軍官兵對五角星情有獨鍾。
然而,在1937年,日本侵略者開始全面入侵中國,中華民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和共產黨經過談判決定共同抗日。
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中國工農紅軍改組為國民革命軍,這意味著我軍需要完成正式的整治。
當然,正如你所看到的,名義上紅軍脫帽換裝,但實質上仍然是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但為了便於與國民黨方面談判,不得不做出一些改變。
本來,第一批士兵有自己的帽徽,也就是所謂的“藍天白日”,但是對於我軍來說,無論是高階指揮官還是普通士兵,都對藍天白日極為反感,所以除了一些特別重要的場合外,我軍一般不會強迫士兵戴帽徽。
此外,國民黨方面也在磨刀霍霍,蔣介石之所以同意我軍整編,一方面是因為日軍的進攻勢頭太猛,想讓我軍在抗日過程中遭受巨大損失,以便暗中行動。
再者,按照標準,人民本應為我軍提供物資和軍餉,但蔣介石卻希望讓八路軍自生自滅,他怎麼能提供補給呢?
這就帶來了乙個問題:我們黨領導的陝甘甬邊境地區正面臨日本人和國民黨頑固分子的雙重封鎖,經濟十分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生存成為第一要務。
多用途
每年冬天,如何禦寒往往成為我軍的一大難題,而此時兩個按鈕就顯現出第一效果。
由於帽扣的存在,護耳器是固定的,可以給我們的士兵禦寒的效果,甚至可以在一些困難的時刻挽救他們的生命。
如果說帽扣只有這一層功能,那也算不了什麼,它的核心功能其實就是乙個字:省。
由於物資極度匱乏,當時我軍物資全部稀缺,必須好好珍惜。
例如,八路軍在對敵作戰時,經常使用“復合子彈”。
所謂復合子彈,其實就是把彈殼裡已經用過的火藥重新打磨一遍,再用一遍。
這種子彈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由於火藥的威力不足,殺傷力往往不夠,所以我軍甚至規定,必須將敵人置於一定距離才能**。
在戰時,火藥是最重要的存在,甚至火藥也稀缺到其他方面都可想而知。
具體到帽子扣,兩個紐扣的主要功能其實是備用物品,如果其他部位的紐扣壞了,士兵們可以拿乙個帽子扣來代替。
這種情況在戰爭後期得到緩解,主要是因為我軍在抗日鬥爭中逐漸壯大了兵力,經濟形勢也有所改善。
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在抗日戰爭末期,甚至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實際上已經具備了生產制服和軍帽的能力。
最後,必須提到的是,八路軍使用帽扣本身就是對國民黨當局的打擊。
如上所述,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我們黨領導的軍隊除包括八路軍外,還包括新四軍。
與八路軍一樣,新四軍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長江以南地區讓日本侵略者心生畏懼,然而,這卻遭到了蔣介石的憎恨。
他命令上官雲翔等人以“叛軍”的名義強加給新四軍,調集重兵圍堵攔截,並指示俘虜葉挺,副統帥項英被擊斃。
訊息傳到延安的時候,眾人可謂興奮不已,不少八路軍戰士紛紛摘下帽徽,戴上帽扣。
俗話說得道者幫多,失道者幫不上,我軍自上而下譴責蔣介石的行為是完全合理的。
今天,解放軍已經是一支由多兵種組成的強大力量,過去的惡劣環境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軍的優良傳統必須發揚光大,作為乙個生活在和平時代的人,銘記歷史是緬懷那些歲月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