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美力量的不斷逼近,亞太地區的二元博弈格局日趨清晰。 在美國系統性衰落的背景下,其亞太戰略逐漸演變為以美國及其盟國為主導的模組化合作體系。 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在維護其戰略地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甚至在亞太地緣政治中製造了“破窗效應”,將該地區推向了戰爭的邊緣。 讓我們先看看發生了什麼。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新任外務大臣上川洋子近日代表各自國家與德國駐日本大使格澤簽署了《關於相互提供物資和服務的協議》。 雖然協議的名稱試圖避免使用“軍事合作”一詞,但協議的內容實際上觸及了軍事領域,包括共享糧食、燃料和彈藥等軍事物資和裝備,以及相互使用港口和軍事基地等設施。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已明確表示,此舉旨在實現以中國為核心的“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和太平洋,為國際社會的和平與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事實上,這意味著日本國內政治力量已經達成共識,未來的戰略方向不言而喻。
從實際情況來看,兩個“失敗者”、地域橫跨半個地球的國家之間的這種合作,似乎缺乏具體的戰略意義,更令人作嘔。 但從政治角度來看,在美國推進亞太戰略的背景下,日本和德國兩大“軸心國”再次聯手,實質上是美國領導下的“新北約”在行動。 作為美國領導下的“新北約”的“次核心”,日本正在逐步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並初步建立“軍事網路”。
事實上,這並不是日本第一次簽署這樣的協議。 近年來,日本與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法國、義大利等6個國家簽署了相互提供商品和服務的協定。 在美國的縱容下,這在亞太地緣政治中製造了一種“破窗效應”。 隨著歐洲國家逐漸捲入亞太地緣政治而不受遏制,這勢必會激發更多的歐洲國家重新參與亞太利益的競爭。 在短期內,這種第三國的介入可能會要求美國獲得更多的利益和勢力範圍,從而削弱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從長遠來看,如果不加以遏制,必然會對中國施加遏制壓力。
隨著“破窗效應”在亞太地區蔓延,更多的西方國家將捲入其中,戰爭似乎不可避免。 這一形勢給亞太地區和整個國際社會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使和平與戰爭的界限更加模糊。
以上內容資訊為**上網,如有侵權等問題,請與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