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高原上最重要的飲品,藏茶飲用已達到“不可或缺”的水平。 茶是在內陸生產的,並在赤松國王(676-704)統治期間開始引入。 《紅色史》記載:“在他(赤都松)統治期間,西藏盛產茶葉,器樂......鄰居桂相霸所著的《簡史》也說:“吐蕃王為松莽伯傑時,有笛子,從漢地取茶。 “古藏書《漢藏史集》記載了茶葉的傳入故事,看來當時茶不是作為飲料引進的,而是作為藥物引進的。 到西藏皇帝赤松德贊(742-797)時代,飲茶已經開始在西藏王宮中盛行。
據唐朝《國史補編》記載,長祿公派使者到西藏,吐蕃王赤松德贊給他看了一大堆名茶,當時吐蕃宮的茶葉品種已經十分齊全。 據《智者宴》記載,讚普赤松德贊當時有五位商人官員,其中一位是漢帝茶商,負責茶葉的買賣。
從公元1世紀初開始,飲茶在西藏各地開始流行,需要的茶葉也越來越多。 大多數藏族人生活在海拔三四千公尺以上的高寒地區,主要吃牛羊肉、大麥、乳酪等難以消化的食物。 如果不是茶,大麥的熱量是不可理解的“(”露露“)。 他們最喜歡的茶是四川雅安及其周邊地區生產的副茶,雅安是中國最早和最著名的茶葉產區。 據《天泉縣志》記載,唐振官早年(627-649年),烈士孟將軍“在孟山(雅安)採摘茶籽,種遍山谷”,“教族人採茶、烤茶的方法”。 《雅安縣志》還說,“在雅安歷史上,它的茶樹是乙個縣的專屬利益。 自唐代晚期以來,雅安及其周邊的天泉、盈境、明山、瓊萊等縣在多康和藏區都有銷售,深受藏族人民的歡迎。 拉薩有一首民歌說:
紅漢茶建在一堵牆上,比東邊的山丘還高;
雅安姑娘的氣質比青河還長。
藏區需要茶葉,漢區需要騾馬等土特產,“茶馬互換”、“茶土互換”,在唐藏邊境不同規模地進行。 當時正值唐朝和吐蕃結盟之後,兩國的邊界很好。 一年一到幾次茶馬互換,每逢集市日,茶包堆積如山,騾馬從各地匯聚,各族百姓通宵達旦,載歌載舞,喝酒狂歡,像最盛大的節日。 《資治通鑑》記載,903年,蜀王劍主在成都新宿山讀馬,戰馬多達12000匹,他從溫(今甘肅文縣)、黎(今四川漢源縣)、魏(今四川李縣)、毛(今四川茂文縣)的藏人那裡交換了四川出產的茶葉。
到了宋代,“茶馬交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宋申宗任命王安石為丞相,頒布新法,大力推舉王韶掌習(今臨濤)和何(今臨夏)。 王韶指出了馬在耕種和戰爭中的重要價值,並指出“西方(藏族)人相當擅長騎馬到邊疆,他們只愛喝茶,卻缺茶和城裡”。 朝廷採納了他的建議,在京城設立茶馬司,專門從事茶馬市場。 當時,黎、亞(今四川雅安)等州每年生產蜀茶3000多萬斤,並規定由政府用特種茶換馬。 後來,隨著南進西夏,北方“馬路受阻”,宋朝將“茶馬市場”的選址南遷到四川。 黎、雅等州不僅是茶葉的產區,也是茶馬交流的重要市場,每年進口宋代馬匹2萬多匹。 這樣,不僅緩解了與北方遼、晉、西夏三部落作戰時對戰馬的需求,解決了農畜嚴重短缺的問題,而且進一步加強了兩民族在唐朝五代基礎上的經濟往來, 為祖國的穩定和漢藏的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留下了代代相傳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