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改建後,共設7個師,其中6個師在成立不到8個月後合併為1個師。 這次合併事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有人認為,新四軍第6師被第1師合併的主要原因是***的指揮水平不如蘇羽。
但是,這種說法準確嗎?
新四軍重建後,不僅聚集了名將,總兵力也擴大了。 其中,獨立旅由開國將軍梁興初第5旅改編而來,7個主力師的指揮員也是名將。
這些師長中,蘇羽、張云毅、黃克成、彭雪峰、**張定成等都是開國大將級別的名將。 不過,第6師的情況有些不同,雖然只有8000多人的兵力,卻在一場戰鬥中損失了1名旅長和1名旅政委。
該師在成立僅 8 個月後就併入了第 1 師,為什麼?
新四軍第6師團雖然規模不如其大部分兄弟部隊,但其底蘊也深厚,該旅源自蘇北司令部的部隊,也就是江南司令部一、蘇禹的前身。
雖然3個旅中有乙個較弱,但整體人員很整齊。 新四軍第6師出身於江南司令部和抗日救援**,雖然只有2個旅,8000多人,但與只有1個旅、3000多人的第7師相比,其實力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然而,與其他幾個師相比,第 6 師缺乏乙個 4,000 人的旅,在戰鬥中可能會捉襟見肘。
從小隊的配置和戰鬥結果來看,**的第6師存在一定的問題。 雖然***本人是一位強大的將軍,但他的第6師除了他之外沒有其他強大的將領和參謀長。
相比之下,其他主力師,如蘇羽的1師、黃克城的第3師、彭雪峰的第4師,都有強大的參謀長和將領。 從殲滅的敵人總數來看,第6師的表現也不如其他主力師。
儘管***在游擊戰中表現出了出色的軍事指揮技巧,但他的第6師在表現上並沒有像其他主要師那樣大放異彩。
新四軍活動區域的影響是由於蘇南地區的地理位置不利,其中包括日軍和偽軍的許多軍事力量。 該地區東有淞滬大城,西有蕪湖,北有長江,南有浙西的天目山。
但是,新四軍各師的活動區域劃分是合理的,每個師都有自己的根據地和戰略優勢。 蘇羽第1師位於蘇中根據地,有**、陳郫賢、關文偉等人奠定的基礎;張云毅第2師在淮南蘇灣根據地,毗鄰新四軍第5師;黃克誠第3師駐紮在蘇北的淮海、延福、淮北地區;彭學峰的第4師駐紮在淮北地區,第3師和第4師各為己任,背靠山東根據地。
第5師團位於鄂豫邊境,與其他幾個師團相距甚遠,但腹地廣闊。 第7師活躍在皖江地區,依託大別山、巢湖和長江,能攻、能退、能守。
相比之下,**的第6師團位於蘇南最危險的地區,不僅擁有日本偽軍的軍事實力,還擁有浙西的淞湖、蕪湖、長江和天目山等天然屏障。
這極大地限制了6部門的活動。
由於新四軍的戰略調整,第6師團的發展與第1師團相比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蘇南的地理位置並不理想,不利於生存和發展,三面被日本偽軍包圍,壓力巨大。
因此,新四軍決定改變航向,向東移動。 這也是延安當時向新四軍指出的方向。 由於這一戰略調整,第18旅最終選擇渡過長江北上,尋找更適合生存和發展的環境。
雖然這給第六師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但新四軍的戰略調整是建立在考慮大局、著眼於新四軍長遠發展的基礎上的。
抗日戰爭期間,新四軍第6師在蘇南地區困難重重,由於軍官和政治軍官的犧牲,工作重點放在了軍事總部。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新四軍決定將第6師團併入第1師團,由蘇羽統一指揮。
這個決定加強了第六師團的實力,也讓蘇羽能夠更好的指揮這支百戰獅隊。 最終,第6師發展成為華中東部野戰軍中著名的縱隊。
新四軍第6師團雖然與第1師團合併,但這主要是由於客觀因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