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中國遊客被這家美國餐廳的老闆認出是前南韓戰俘
1979年春,抗美援朝戰爭老兵劉璐訪美,在紐約的一次聚會上,乙個名叫詹姆斯·伯特納的男人一眼就認出了她,興奮地握著她的手說:“我當時是你在朝鮮的俘虜”, 而劉璐曾笑著回答:“我記得你。
1951年,詹姆斯·伯特納(James Burtner)是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第1師的一名士兵,劉璐是志願軍的翻譯。 由於當時被志願軍俘虜的“聯合**”俘虜無法進行語言交流,無法接受審訊,翻譯成為軍隊中供不應求的人才。
當時,劉璐是上海法學院的畢業生,原本打算在法學院工作。 然而,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她的計畫發生了變化。
劉璐曾說過:“炮火一響,我只想保家衛國。 於是,她帶著22名熱血青年進入朝鮮,行軍千里,到達朝鮮中部。 這22名年輕人都是精通外語的翻譯,也是高階知識分子。
劉魯增到部隊後,被分配到敵方工兵部。 在這裡,他主要負責翻譯大量繳獲的軍事檔案和宣傳材料,以及審訊戰俘。
劉璐第一次見到外國戰俘,披著毯子,看起來很狼狽,印象很深刻。 上級要求他們迅速接受審訊,並在三天內了解俘虜的全部情況。
作為翻譯,不僅要精通語言,還要了解軍隊的編隊、軍語和敵人的大致情況。 劉璐曾在審訊期間邊學習邊做筆記,吃飯時甚至手裡拿著筆記錄下所學內容。
劉璐對伯特納印象深刻,不僅因為他的善舉,還因為我軍對俘虜的寬大政策。 當伯特納在審訊中生病時,劉璐及時安排了醫生對他進行治療和用藥,這讓伯特納深深地感受到了志願者們的人性。
而劉璐增也對伯特納印象深刻,他說:“我對他實施了更多的囚犯政策。 這些政策的實施,讓劉璐看到了我軍的寬大和人性。
1952年底,劉璐被分配到第24軍政治部敵工科,參加英語廣播隊。 他們的任務是在前線對敵人進行心理戰,雖然不是真正的彈藥,但同樣危險。
他們不得不在前線的雪地裡狂奔,躲避炮彈,有一次,劉路差點被彈片和子彈擦傷。 在隧道裡,他們經常幾天幾夜都無法獲得新鮮空氣和食物,所以他們不得不擠在一起,空氣非常渾濁。
有一次,劉璐在檢查無線電線路時,由於渾濁空氣中“醉氧”時間過長,戰友們急忙把他放在石頭做的床上,他才得以恢復。
聖誕節前後,劉璐和他的團隊用《歡樂頌》《鈴兒響叮噹》等聖誕歌曲,以及美國士兵熟悉的民歌,喚起對方的思鄉之情和厭戰情緒。
1953年,在停戰前夕,他們甚至廣播,對面的敵人會因此停止射擊。 這些措施的成功,旨在盡快結束戰爭,讓更多的人回到家鄉享受和平與幸福。
1953年7月27日,韓戰正式結束,劉祿增不久回國。 然而,她對一起進入法庭的22名同志的生死一無所知。
然而,她很清楚,從踏上朝鮮戰場的那一刻起,每個人都做好了為國家和人民犧牲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