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上市後,海特生物(300683)披露了外商投資進展,因為北京沙東研發的一類新藥“重組變構人腫瘤壞死因子相關凋亡誘導配體(以下簡稱CPT)”獲得正式生產批准,公司按照此前協議收購了關聯方的部分股權。
本次交易使用免費資金,交易完成後,海特生物將持有北京沙東7254%的股權。 不少投資者對此次收購持樂觀態度,“下一步就是實現業績”。
後續銷售成為挑戰
為減少對核心產品的單一依賴,海特生物於2014年8月與相關方簽署股權收購協議,分階段收購北京沙東。 此外,海特生物將向北京沙東提供不超過6000萬元的資金支援,用於北京沙東CPT新藥的研發專案和運營,根據協議,在CPT的研發和銷售階段,海特生物需要分三個階段收購,CPT新藥將正式獲批生產,CPT新藥將在北京沙東正式上市銷售2年,海特生物總共需要支付136億元。
其中,當CPT新藥獲得正式生產批准後,海特生物需要收購相關方持有的北京沙東剩餘50%股權。 CPT新藥正式上市後2年內,海特生物可收購北京沙東剩餘股權。
以上產品為注射用依酮胺,商品名為sagaite,有效成分為依酮胺,聯合沙利度胺、地塞公尺松用於既往接受過至少2種全身**方案**的**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患者。
根據海特生物的招股書,CPT獨特的抗癌機制、精確的抗腫瘤作用和初步臨床試驗證實的安全性都表明,CPT作為新一代抗腫瘤藥物具有巨大的市場價值。 由於CPT與化療藥物的協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補產品,未來市場前景廣闊。
業內人士指出,創新藥研發風險極大,藥品上市還不是終點。 藥物研發上市後,相關企業也要面對來自銷售端的挑戰。
效能損失擴大
新產品帶來的收益尚未確定,海特生物的業績持續惡化。
在2023年召開的2022年年度股東大會上,陳亞董事長在回答有關公司2023年經營情況的問題時表示,公司將盡最大努力減少2023年的虧損。
此前公布的2023年度業績預測顯示,海特生物淨利潤預計虧損1億元至1。35億元,上年同期虧損140296萬元; 營業收入 541億元人民幣65億元,同比增長6個89億美元。
業績變化的原因是,海特生物解釋,主要是由於子公司當年抗病毒原料藥及中間體訂單減少,營收大幅下滑。
根據2022年年報,海特生物的營收可分為醫療技術服務、原料藥及醫藥中間體和生物製藥三部分,佔04%。
在業績不佳的同時,海特生物的股價也持續下跌。 今年以來,海特生物已經下跌了3102%。2 月 22 日** 關閉 2421元,總市值約31元4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