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早上5點起床,做飯就開始吃飯,吃得差不多了才發現,我忘記了兩件事:一是忘了準備大蒜,二是沒有麵條。 趕緊再準備一下,這可不馬虎。
雖然在城裡生活了很多年,但還是保持著很多農村老家的規矩,大年初一早上的這頓飯,算是農曆除夕大餐了。 “吃蒜蓉”就是“數”,麵條代表“錢串”,這兩者怎麼會少呢?
小時候,老家規矩比較多,每次吃跨年晚飯,媽媽都有點難受。 那時候條件差,過年只能吃好東西。 吃饅頭意味著可以“長壯”,但孩子的肚子很小,吃完饅頭後,蔬菜和餃子就吃不了多少了。 但不管怎樣,孩子是快樂的,吃飯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能夠放鞭炮。
小時候,我滿懷期待過年,不耐煩地提前等了一兩個月。 每當有大人來家裡做客時,都會趁機問,離過年還有多久? 仔細計算還剩多少天。 隨著農曆新年的臨近,父母會為孩子製作新衣服。 房子也要打掃乾淨,“大廳”要打掃乾淨,新年照片要貼上。 大廳裡,酒吧上放著紅蠟燭,還有乙個香爐。 蠟燭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三年內趕上老人的去世,就用白蠟燭。 農曆新年第一天早上,我起床點燃了一支蠟燭,後來當電開啟時,這支蠟燭也必須點燃。 桌上擺著用面蒸紅棗的棗山,老家叫“棗花”,擺在“中殿畫”前。
到了年底,就開始放鞭炮了,過年以後可以領到一些年錢,買鞭炮玩花樣,吹水吹雪,打完後用破碗盆蓋住,跳高跳......那似乎是最幸福的時刻。
除了供小孩子玩的鞭炮外,乙個家庭還會根據情況多次燃放鞭炮。 農曆除夕,在家鄉叫農曆除夕,午飯前要貼上對聯,故鄉叫“門對”,吃飯快要吃的時候,吃飯前要放一串鞭炮。 三十個晚上,睡前,放了三門大炮,稱為“關門大炮”; 新年第一天早上,我起床放了三門大炮,叫“開門大炮”。 早餐前,還有一串鞭炮,這串鞭炮最重要,跳和黴,每個家庭根據情況,盡量放乙個長長的清單。 最長的鞭炮通常由村里最好的家庭燃放。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還有乙個玩具叫頻閃燈。 過了農曆新年十,孩子們開始在晚上撿燈籠,那時農村沒有電,帶蠟燭的燈籠很耀眼。 大男孩們只想玩閃爍的燈光。 用半個蘿蔔,中間挖空,塞滿棉花,倒上煤油可以用明亮的光線點亮,普通的風吹不出來,在蘿蔔上插一根柔性棍子搖動,這就是男生喜歡的閃爍燈,比起燈籠似乎並不遜色。 然而,當閃爍的燈光閃爍時,很容易飛出火花,並且因為嬉戲,許多男孩的棉夾克被燒壞了,他們只知道什麼時候燒傷和受傷。
農曆正月十五,燃放煙花,當時農村燃放的烟花沒有現在那麼高,也沒有現在那麼響亮。 不過,有一種適合兒童的叫“花”,烟花用一根小長棍子,用手捏住,點燃後就會跑到空中,達到一定的高度**。 當時感覺很神奇。
農曆正月十七,又是一逢節日,叫鼠娶姑娘。 如果你晚上不點燈,做乙隻老鼠,你可以減少傷害。
二月的第二天,我不知道如何讓龍抬起頭來。 2月2日的習俗是“炒餡”,把年剩下的幾塊饅頭掰開加水混合,拌加水,再加一些蔬菜,炸成餅就是炸餡。
二月的第二天之後,漫長的等待又開始了,等待著來年。
新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