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散文的典範
- 舊書回顧展第6期
作者通過: Guan Yinong
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文壇呈現出散文的繁榮景象。 1962年8月,北京出版社選取前一年在全國報刊上發表的優秀散文21篇,編印了《雪浪》集。 裝訂和插圖由藝術家袁雲浮承擔,32頁,序言31頁,正文149頁,共計12萬字以上,第一版印刷210,000份。
在文革之前,這本書風靡一時,被視為散文寫作的典範。 直到多年後,我才從二手書攤上拿起一本,雖然狀況不佳,但文字完好無損,絲毫沒有影響閱讀的樂趣。
本書收錄了18位堪稱“散文大師”的作家的作品,他們是魏巰、方驥、劉白宇、畢燁、袁穎、馮牧、端木玉良、郭峰、柯嵐、楊朔、馬拉勤夫、吳伯熙、曹景華、楊石、林耀、秦牧、巴金、炳新。 其中,劉白雨、楊碩、曹景華的作品各入選兩部。 其中年齡最大的是曹景華,1961年64歲,最小的是馬拉喬夫,當時31歲。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在40多歲,他們正處於創作的第一期。 更可貴的是,他們大多是革命家,也是五四時期或延安時期的老作家,寫出了一大批優秀作品。 因此,這部《雪浪》所收錄的所有散文,都帶有或深或淺的“革命”印記,是作者自身經歷和時代境遇的潛意識折射。
眾所周知,從1959年到1961年,中國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 由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嚴重的“左”錯誤,以及連續數年大面積遭受大面積自然災害,導致全國糧食、副食品短缺,新中國正面臨解放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物質力量受挫,精神力量彌補,所以“革命精神”在那個時代特別強調,精神的鼓舞作用被強調。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湧現出一大批紅色文學作品,而《雪浪》只是這股文學浪潮的乙個縮影。
有趣的是,北京出版社邀請了一位民主人士為這本散文集寫序言,並慷慨地提供了31頁。 此人名叫傳道,原名張廷謙,是五四時期的散文作家,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教學和魯迅研究,是中國民主促進會委員、北京大學教授。 上世紀30年代,川島與魯迅關係密切,參與《玉溪》的創作,將魯迅寫給川島的60多封書信收錄在《魯迅全集》中。 解放後,川島一直在北大任教,寫散文和**在回憶的本質中,文筆流暢,感情真摯,有了自己的家庭。 他在為《雪浪》撰寫的序言中,逐一評論了各位作家作品的藝術特點和政治意義,既是一篇實事求是、有針對性的書評,也是研究現代散文創作的很有見地的學術**。
收錄在本書中的《紅瑪瑙》和《長江三日》,可以說是劉白雨散文的代表作,在當年的文壇上也名氣大噪。 劉白宇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擔任軍事記者多年,解放後長期擔任文化領袖。 楊朔的散文雖然也被“讚不絕口”,但它呈現出另一種風格——詩歌風格,讀者總會從他的文章中獲得一種詩意的體驗感。 當時,他的散文《荔枝蜜》《雪浪》《山茶花》被印在中學語文課本上,他的散文集是學校圖書館借閱次數最多的書。 有多少人通過模仿他的書法,輔言附詞,借物比喻人,主題第一,讚美美......逐漸形成了乙個微妙的套路。 現在有史料披露,楊朔的散文***是喜歡的,1961年4月,楊朔的《櫻花雨》在人民**上發表,**看到後,立即對“好文章”進行了評論,並推薦給**。 大概與這種政治背景有關,從不發表文學作品的《紅旗》雜誌在1961年第20期刊登了楊碩的《雪浪》。 北京出版社出版的《1961年散文選集》,以《雪浪》為標題,同時以《山茶花賦》為題,給予楊朔的待遇明顯高於其他作家,楊朔當時在文壇的地位可見一斑。
編劇:楊碩
現在看這個系列,人們大概會有“**”的指責。 因為“三年困難時期”人民的苦難,似乎絲毫沒有影響到這些作家的靈感,現實中的飢餓、貧困和掙扎,被作者有意無意地隱藏起來。 其實,如果設身處地為哪個時代產生什麼樣的文學,在60年前的那個生態環境下,主流作家不可能肆意吹噓,鼓吹“奮鬥”**,已經是相當有良心的文人了!什麼樣的散文才是好的散文,如何寫散文才是正確的方式?時代發展到今天,人們在不斷反思和探索。 梁恆率先發起了對“楊朔模式”的全面批判,他認為楊朔模式的本質是假的,是讓人“忘己為政”的假模式,由此帶來的弊端是模式化、僵化的,使得散文的藝術之路越來越窄。 這個理論有很多回應者。
然而,有評論家指出,在當今時空,批評乙個歷史人物或乙個文學潮流是容易的,但在正確理解歷史人物和事物時,往往存在很多困惑和偏見。 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我們不能脫離人和事物所處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語境而做出主觀判斷,在做出價值判斷時,我們不能和孩子一起潑髒水。 在楊朔和“楊朔模式”的“去政治化”之後,散文美學和文字形式創作中的一些積極意義,應該根據歷史事實得到公正的評價和肯定。
我同意後者。 我欽佩楊朔對詩歌的追求和在散文創作中意境上的努力,他在這方面的成就和影響是不可否認的。 後人總是站在前輩的肩膀上,說著不負責任的話或挺身而出。 梁恆是新時代的散文大師,梁恆的作品難道沒有受到楊爍的影響嗎?讀他的《夏日感》,你會有乙個公平的答案。
《雪浪》留下了深厚的歷史印記,浸透了那一代作家的努力。 我珍惜雪浪。
關於作者:從軍23年的關一農,轉業後經營報社28年,在報社工作多年,是資深編輯、記者,曾獲得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金獎。 專著有《兵法與戰略詞典》等,國內報刊上刊登了多篇散文和小**文章。 退休後,他一直積極從事採訪和寫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