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壽.
新年畫《永珍煥生》,王一婷著。
今年的計畫在於春天。 初春時節,在家中張貼“春牛圖”,是一些地方的農村傳統習俗。
春牛是傳統農耕社會春季祭祀活動中使用的經典形象。 《春牛圖》的標準圖式是春牛和巨芒的結合,一般是巨芒鞭打春牛的形象。 因為在傳統文化中,“出土放牛送冷風”是古人驅寒迎春的重要儀式。 北宋時期,確立了春牛和巨芒的形象、顏色、位置等細節的繪圖規範。 元、明、清時期,畫家們繼承並遵循了北宋的繪畫規範,並在此基礎上略有變化。 春牛和菊芒的統一形象,不僅促使人們關注一年中春季的變化,而且在以禮導風、勸農耕種的宣傳教育中起到了作用。
通俗民間的《春牛圖畫》大多是用雕刻印刷的,藝術風格頗具地域性,畫面內容豐富,版面精美。 通過對現有影象的梳理,可以發現《春牛圖》的內涵在民間傳播過程中逐漸豐富起來,融入了大量的民間功能和社會生活意義,如農教、趙豐稔、納吉、表時事等,體現了民間藝術家自由而蓬勃的藝術創造力。
歲月不生,四季流淌。 如今,在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上,與“春牛”相關的傳統春節習俗得到了更好的保護,“春牛”走進了現代生活,煥發出新的光彩。 如果說傳統的“春牛”是引導大眾遵循開春禮儀、引導農耕的關鍵,那麼現代的“春牛”則成為人們描繪新希望、歌頌新生活、提公升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在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山西新疆等年畫產區,新印的《春牛畫》承載著生命的美好意義,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文化的光彩。
從文化底蘊到待開發的文化資源,“春牛”以創意設計賦能,展現生命力。 一些設計師將傳統“春牛”中的春牛形象轉化為極具辨識度的IP符號,創新性地表達了“春牛”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創造了一系列更受年輕人歡迎的文創產品,將歷史與當代文化記憶連通起來。 例如,一些設計師將春牛擬人化,用通俗易懂的視覺語言創造性地表達自己,並將成果應用到手機殼、表情符號等衍生品的設計中,讓春牛融入日常生活。 一些設計師刻意突出了“春牛”的裝飾性,在保留其傳統外觀的同時,他們運用漫畫創作手法,使新的春牛和巨芒形象更符合當代審美取向。 春牛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和創造性轉化,也成為一些地方助力農文旅融合、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手段。
在全國各地的博物館中,圍繞“春牛地圖”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動,成為解讀節氣文化密碼的有效途徑。 中國最早的歷史檔案有清代的《巨莽神牛圖》,基於此,博物館將在每年春初推出全新《春牛圖》,並附上相關知識,發布在微信***上,供公眾作為手機或電腦桌布使用,表達迎春、送祝福的意義。 在中國工藝美術館舉辦的二十四節氣調研活動中,老師帶領孩子們學習畫春牛圖畫、製作扎顏風箏,讓青少年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些博物館還會在初春舉辦紙藝小春牛等活動。 當可愛的春牛在他們手中形成,孩子們心中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也生根發芽。 通過多種形式的互動學習,更加關注與節文化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傳統圖式中走出來的春牛為節日形象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提供了靈感。
初春時節,“打春牛”和“跳春牛”等各種藝術形式在街道、社群、田野中拉開帷幕。 在這些活動中,“春牛”的形象進一步打破了古今的造型規矩和色彩束縛,成為因地制宜啟用鄉村記憶、展現多元文化的重要載體。 也有藝術家將《春牛》中的文化元素提煉出來,轉化為現代舞和合奏,體現出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和發展的廣闊空間。
古代有一頭刻有農家記憶的“春牛”,現在有一頭“春牛”畫出五彩繽紛的一年。 雖然與開春有關的儀式和時代的審美趣味仍在不斷演變,但《春牛》所蘊含的祈福文化核心並沒有改變。 在引導人們深入了解和體驗初春的祭祀文化的同時,也承載著豐年之望,奏響著春之序曲。
(作者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
人物** 2024-02-04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