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傅秋濤將軍因在革命戰爭年代的傑出成就被授予開國將軍銜,成為57位開國將軍之一。 與韓顯初、鄧 華、三陽、葉飛等將領不同,傅秋濤並不以軍功出名,所以在眾多開國將領中,他的聲望並不高,本文要講的就是他的故事。
傅秋濤1907年出生於湖南省平江縣乙個貧民窟,這裡是著名的老革命根據地,是**領導的平江起義的發生地。 而且,平江歷史上也出產了無數名將,如鐘啟光、蘇振華、張震、劉志堅、吳心權、鍾偉、歐陽溫等,都是傅秋濤的故鄉。
傅秋濤18歲參加湖南農民運動,10年土地革命戰爭期間,任湖南省委書記、湖南省軍區政委。 **紅軍長征後,他帶領5000多人在湖南、湖北、江西堅持奮鬥了3年。
1938年初,新四軍成立,南方各省游擊隊編成四個支隊,傅秋濤率領的湘鄂贛紅軍編入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傅秋濤任第一支隊副隊長、第一團團長。
第一支隊共有2個團,司令員為**元帥;
第二支隊司令員為張定成,副司令員為蘇煜將軍;
第三支隊司令員為張云毅上將,副司令員為***
第四支隊的指揮官是紅二十五軍著名將領高敬廷。
1941年1月,蔣介石策劃了震驚中國和世界的皖南事變,當時傅秋濤是安南新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奉命隨部隊北上。
1月6日,皖南事變發生,傅秋濤的部隊突然遭到敵軍襲擊,唯一的廣播電台也在戰中被燒毀。 傅秋濤立即召開幹部會議,商討突破的具體方案。
此後,傅秋濤的部隊向前進攻,先後攻克了敵人的幾座山丘。 這時,支隊副司令員趙靈波要求部隊撤退休息,“不服從命令的,按軍處罰。
當時的團長熊英堂提出了反對意見,但他完全不予理睬。 後來,熊英堂率兵攻敵山,到了半山腰時,趙靈波命令小號手吹響了撤退號角。
傅秋濤得知情況後非常生氣,讓侍衛去找趙靈波,趙靈波卻已經投敵了。 面對這種情況,傅秋濤只好指揮部隊獨自突圍。
經過乙個月的艱苦奮戰,傅秋濤率領的一支縱隊突破了包圍圈1000多人,佔安徽事變全部突破人數的90%。 在我們的教科書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
軍部和新四軍直屬的9000多人被國民黨8萬餘軍包圍,除1000多人突破圍困外,其餘大部分陣亡。 ”
這句話中的“突破千人”主要是指傅秋濤率領的部隊。
在這次突圍中,傅秋濤為了安全起見,將小女兒託付給當地村民,直到新共產黨成立後,這個女兒才回到自己身邊,傅秋濤才給她改名為“傅歡”。
新四軍軍部改組後,傅秋濤任新四軍第七師副師長,張定成任師長,曾錫生任政委。
解放戰爭期間,傅秋濤隨新四軍進入山東,歷任魯南黨委書記、魯南軍區政委、魯南軍區司令員、第一副政委。
淮海戰役前夕,華東局認為戰鬥規模過大,決定成立華東戰線支援委員會,由傅秋濤任主任,負責調配華東人力、物力、財力支援前線。
我們知道,元帥一元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山東老百姓用小車推的。 “當時,山東解放區有200多萬人用擔架和手推車支援前線。
從修好運輸保障通訊線路,到建立糧庫糧站,搶做棉衣棉被,到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到運送傷員,清理戰場,押解俘虜,動員參軍,......
當時,前線如火如荼,每天需要300萬斤糧食,加起來有上億斤。 這些艱苦細緻的工作背後,有具體的組織者傅秋濤。
在《淮海之戰》中,我們看到杜玉明一行人被圍困在陳關莊,我們的士兵還能在風雪中吃到肉包子,這不是藝術捏造,而是歷史上的真實事。 不僅如此,我們的肉包子還支援了杜玉明集團的解散。
新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傅秋濤擔任山東支部書記、山東軍區政委,不久後調任第一復員委員會秘書長,參與領導了百萬士兵的安置工作。 此後,他長期擔任人民武裝部部長,為新中國的民兵建設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傅秋濤認為,在未來可能發生的反侵略戰爭中,民兵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不容小覷。 當時,負責民兵工作的軍委是第一任元帥,傅秋濤主動問應,希望能總結中國民兵建設的寶貴經驗,編輯成書,徐帥一聽就答應了。
1978年,“中國民兵”編纂隊成立,傅秋濤將畢生的一生全部奉獻給了這項事業。 那時,他已經十幾歲了,但還在努力,他帶著編纂隊的同志走遍了全國許多地方的舊革命根據地,收集了大量寶貴的史料。
1980年10月,《中國民兵》初稿完成後,傅秋濤花了五個月的時間,逐字修改和確認初稿。 此時的他已經患上了肺癌,病情十分嚴重,但傅秋濤不僅沒有因此而放鬆,反而更加努力了。
那段時間,他每天凌晨3點起床,有時還堅持晚上工作,就這樣,傅秋濤完成了人生最後一件大事,無怨無悔地離開了1981年5月25日。
正如**在悼詞中所說:“他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是艱苦奮鬥的一生,是獻身於人民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