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記者吳溫報道
火箭咖啡公社位於新橋鎮原糧店內,青磚灰瓦,店名懶洋洋地擠在灰色的牆上,彷彿和窗台上的綠色植物一起曬著陽光。 天氣好的時候,總會吸引不少遠道而來的人前來拍照打卡,三五個朋友坐在小院子裡,點一杯咖啡,聊著微妙的快樂和瑣碎的煩惱。 下雨的時候,坐在咖啡廳點一杯手斟倒,從窗欞往外看漣漪和雨水,咖啡豆的香氣和清新的空氣交織在一起,讓人覺得生活沉悶而可愛。
當時,我們想了很多名字,有的古怪,有的搞笑,但最終我們想實現一種火炬的傳遞,而這個地區是1958年的火箭公社,老一輩人都知道。 咖啡被很多年輕人視為口糧,以前是糧倉,如今卻是浪漫芬芳的咖啡店,因此得名火箭咖啡公社。 火箭咖啡公社的經理曲毅解釋了店名的由來。
在小鎮上開一家精品咖啡館,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不可理解的。 有人在這裡喝咖啡嗎? 你能賺錢嗎? 這些疑慮自從曲毅辭職並計畫創業以來就一直存在。 當被問及開店初衷時,曲毅用“鄉村振興,大成就”來總結。 她說,這不是乙個理想主義的口號,雖然咖啡館開在小鎮上,但實際上從市區開車只需要20分鐘,隨著鄉村旅遊的興起,車流量並不多,無論是去新橋採摘葡萄還是去合作橋採摘玫瑰藍莓, 有些人可以留下來等待一杯新鮮的咖啡喚醒味蕾。
曲易是乙個很有活力的人,在有了創業的想法後,她走遍了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有名的還是小眾的咖啡店,觀察咖啡師燒水、加熱杯子、放濾布、沖泡咖啡的腳步,細細品味豆子的果香或蜂蜜香氣,比較這些店裡用的牛奶是什麼樣的, 哪個更絲滑。在逛了足夠多的咖啡店後,她找遍了十幾款不同產區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豆,邀請了十幾個口味不同的朋友來品嚐,花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她終於確定了店裡一直有的咖啡豆。 為了節省裝修成本,店面的裝修,從地板上的水泥到木炭火盆支架,都是由曲易和父親完成的。
曲易始終認為,做好一杯咖啡是一種真誠,是可以品嚐到的酸、濃或平衡的咖啡風味,是精煉的技法,讓人不僅想來這裡參觀,更是一種讓人愉悅放鬆的良好感官體驗。
回到家鄉創業,回歸本源,在家鄉把夢想變成混凝土店,在酒吧裡日復一日沖泡咖啡的時間流中,曲易開始領悟到鄉村蘊含的濃厚內涵和美好情懷,她願意扮演催化劑的角色, 當別人來打卡買咖啡時,也推薦了周邊城鎮和村莊的文旅特色,從而實現鄉村與城市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