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底,淮海戰役開始時,蔣介石深感國民黨的大勢已經去,開始謀劃自己的未來。 他的兩個部下不巧提出了撤退台灣的策略,乙個主動向蔣介石提出建議,另乙個則偷偷地把訊息傳遞給***,建議先接納台灣,再除掉蔣介石。
他是蔣介石的同學和朋友,為什麼選擇暗中幫助中國共產黨? 在蔣介石撤退台灣的關鍵時刻,是誰的建議讓他做出了這個決定?
這個偷偷給***發資訊的戰士最後的下場是什麼?
1948年11月中旬,蔣介石的得力助手黃柏濤的軍團和徐州被我軍嚴密包圍。 在此之前,蔣介石最精銳的部隊已經在東北被我軍殲滅,他希望在徐邦地區與我軍決戰,以扭轉戰局,哪怕不能分江治河。
但是,國民黨和蔣介石之間的局勢並不樂觀。 戰場上的失敗就像一座山,經濟瀕臨崩潰,在政治上人民傾向於共產黨,在外交上因為他們對杜魯門的支援而受到新任命的美國人艾森豪的厭惡。
此時,國民黨可以說是衰落了,智者已經看出了國民黨的敗局已經決定了。
國民黨內部也有人勸蔣介石早點謀劃。 蔣介石迫切需要為自己找到一條出路。 擺在他面前的有三個選擇:海南、西南和台灣。
在這三個選擇之間猶豫不決後,他的一位思想家提出了乙個建議:撤退到台灣。 這個智囊團對軍事知之甚少,但他的建議卻讓蔣介石從不忽視,因為這個人就是被譽為“中國人文地理學奠基人”、中國頂級地理學專家和歷史學家的張啟雲,能從地理和歷史的角度為蔣介石提供戰略分析和建議。
張啟雲,1901年生於浙江寧波,中學畢業後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地質學系,成為被公認為“南方第一大學”的優秀學生。
畢業後,他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開始編輯中學教材,其中他獨立主編的《高中地理》成為全國三大教材之一。 在商務印書館,他結識了商報總編輯陳訥,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那麼,這位地質史領域的領軍人物是如何結識蔣介石的呢?1927年,張啟雲的朋友陳裴加入國民黨,成為蔣介石的智囊團之一。
在隨後的戰爭中,蔣介石面臨著是否追求勝利的問題。 蔣介石本來不想剿滅這些軍閥,但如果不能趁機把他們全部抓起來,說不定也會成為隱患。
陳裴的牽線搭橋,讓張啟雲有機會與蔣介石一起分析廣西、陝西兩省的地形特徵。 張啟雲指出,追擊的風險太大,一旦出了問題,就有可能陷入被動。
蔣介石聽後,果斷放棄了追擊的計畫,留下了張啟雲作為自己的智囊團。 1948年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在共產黨的進攻下戰敗撤退,形勢嚴峻。
蔣介石知道形勢正在逆轉,他必須盡快為自己找到出路。 這時,國民黨內部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主張撤退到西南,另一種主張撤退到海南。
蔣介石偏愛西南,因為西南地形複雜,易於防禦,有長江等天然屏障將敵人拒之門外。 此外,西南地區仍然屬於大陸,這對於想要**的蔣介石來說非常重要。
張啟雲反對先前的計畫,建議蔣介石移居台灣。 台灣的氣候環境非常適合農業發展,所以不用擔心糧食問題; 此外,日本在台灣留下的工業和基礎設施足以支撐經濟和軍事建設; 當時,我黨的海空軍處於劣勢,台灣自然被台海孤立,中共不敢輕易進攻。
經過深思熟慮,蔣介石決定聽從張啟雲的建議,將國民黨撤退到台灣。 臨行前,他安排了**銀行**秘密運送到台灣,並派人先去台灣準備。
1948年12月初,第一批**運抵台灣,又在1949年,無數**、珠寶、書畫等貴重物品陸續運往台灣,其中僅**就達到了300萬兩。
無論是從國際戰略地位還是從國內輿論來看,這對國民黨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接下來的20年裡,張的建議被證明是完全正確的,因為蔣介石成功地在台灣保護了自己,並一直活到去世。
當蔣介石忙著把台灣的物資和人才運到台灣時,**主席意外收到一封長信,信中建議***主席盡快收復台灣,切斷蔣介石的後路。
這封信的作者是時任陸軍大學校長的國民黨老兵楊杰,他是蔣介石的高階參謀,幫助蔣介石在新軍閥混戰中取得了重大勝利。
蔣介石麾下的將領們怎麼能幫助主席傳達這樣的資訊呢?
**時期的軍事科學巨人楊潔與江百里、白崇禧、劉飛一起被稱為“中國的半個參謀長”。 1889年生於雲南大理,出生於雲南軍隊。
後來,他放棄了中將軍銜,前往日本陸軍大學學習。 在日本,他以學員的身份指揮軍事演習,表現出出色的軍事才能,為此他獲得了日本天皇的帝國軍刀。
在那段時間裡,他結識了蔣介石並成為朋友。 在此期間,他深受孫中山民主思想的影響,加入了中華同盟,積極支援“統一俄羅斯、團結共產黨、扶農工人”等政策。
在北伐戰爭中,他與共產黨將領並肩作戰,深切感受到共產黨人的理想和獻身精神,對他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讀完《共產黨宣言》後,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託。
多年的朋友蔣介石,在達到權力巔峰後,忘記了自己最初的信念,被權力的**所驅使,想要壟斷權力。 他一一拒絕了楊潔的抗日計畫,對侵華日軍採取了“不抵抗”的政策,但在關鍵時刻卻背棄了同胞。
當他發現蔣介石開始把槍口對準共產黨人時,楊杰覺得這是無法接受的。 眼看昔日的朋友為了權力而放棄了家國義,他開始大力宣揚“全民反對內戰、抗日”的主張,但在蔣介石看來,這無異於“背叛”。
憤怒的蔣介石開始疏遠楊潔,試圖削弱自己手中的權力,甚至打算對他進行報復,但因為害怕楊潔在國民黨中的地位,而且很多高階將領都曾被楊潔教過,蔣介石不敢輕舉妄動, 只能偽裝一副“虛偽”的面孔。
解放戰爭結束時,楊潔洞悉了大局,明白共產黨是領導中國的最佳人選,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他深諳蔣介石的意圖,知道他會尋找出路。
於是,楊杰開始研究蔣介石可能的撤退路線,準備提醒解放軍做好應對準備。 在給***的信中,他用美蘇海陸爭端理論,闡述了台灣作為東方重要海軍基地的重要性,從而推斷蔣介石會撤退到台灣。
楊杰建議中共先入侵台灣,切斷蔣介石的後路,然後回頭消滅大陸上的國民黨殘餘勢力。 他明白,如果允許蔣介石逃往台灣,美國肯定會出手,祖國統一的道路將充滿困難。
出於對國義的深愛,楊杰不顧蔣介石之苦,毅然決然地給***寫了這封信
解放台灣,是主席和軍人的堅定信念。 **收到信後,他深深感受到台灣問題的重要性,立即向蘇羽下達了兩份4A級絕密命令,要求全面推進解放台灣的計畫。
當時,我軍已經成功解放了東南地區,兵力充足,士氣高漲。 雖然駐台部隊只有20萬殘餘,但解放台灣的任務依然艱鉅,需要我們全力以赴。 ”
國民黨在東南沿海的島嶼上占有優勢,解放軍要想解放台灣,首先必須掌握渡海登陸作戰的技術。 三爺軍開始在東南沿海進行登陸戰訓練。
然而,在1949年10月的金門島戰役中,由於我海軍、空軍實力薄弱,登陸戰經驗不足,後續增援部隊未能及時跟上,導致三個全團9000多名士兵成功登陸,被國民黨重兵包圍。
這場戰鬥是我軍解放戰爭開始以來最大的損失。 因此,為了在擁有強大海空軍後進攻台灣,決定暫時放棄解放台灣的計畫,等待更確定的機會。
原來,解放軍在渡海行動之前非常謹慎,直到1950年5月才成功進行大規模的渡海行動。 當時,蔣介石得知人民解放軍要解放台灣後,急忙集結四十萬大軍備戰,人民解放軍準備以五十萬大軍攻打台灣。
但是,當時我軍沒有海空軍,蘇聯也不願意支援我軍解放台灣。 然後,當韓戰爆發時,我黨決定抵抗美國的侵略,援助朝鮮,而美國第七艦隊駐紮在台灣海峽,我軍暫時無法對抗。
結果,收復台灣的計畫被迫擱置,直到幾十年後。
楊潔,那個曾經向***傳遞重要資訊的英雄,他的命運如何? 我們一行人得知楊杰平安無事後,強烈邀請他北上。 不過,考慮到西南地區的叛亂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楊杰決定暫時不執行這個計畫。
蔣介石得知此事後,立即發動“九九清洗”,將楊潔列入暗殺名單的首位。 他調動了大批殺手追捕楊潔,從雲南到香港。
最終,楊潔於1949年9月19日在香港遇害,年僅46歲。 他以犧牲迎接黎明。 1982年6月,我們黨追授楊潔為革命烈士,向他表示深切的哀悼。
幾十年來,台灣當局的領導層更迭,使得“最囂張跋扈,但回歸祖國的願望從未改變,這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
雖然人民中有一些呼聲要求以武力收復台灣,但中國共產黨仍然堅持和平統一的道路。 這是因為為了台灣同胞的福祉,為了避免國家和民族,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一條更加穩定和可持續的和平統一道路。
台灣問題事關中國的領土完整,任何企圖阻撓我們統一的人和勢力都是我們的敵人。 面對這些敵人,我們已做好充分準備,將以堅定的決心和強大的實力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台灣統一是不可避免的歷史潮流。 祖國的所作所為是不道德的,必定會受到歷史和人民的唾棄。 我們必須立即採取行動,收奪臺灣。
在此,我們要向****分子及其背後的反華勢力表明,中國人民的決心是堅定的:我們必須解放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