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已經播出完畢,但上海黃河路的勢頭卻久未散去。
遊客們擠在黃河路上和《花兒》同一家餐廳打卡,排隊等了三個小時才吃到劇中的排骨和年糕,和平飯店的英式套房16800還是一晚都訂不到。
突然之間,似乎所有人都湧向了黃河路,在金光啟夢的濾鏡下回到了九十年代,做了乙個叫做“音”的夢。
不過,它也是關於90年代的,也是時代車輪下的人物史詩,其他年代劇很少像《花》那樣,有線上到線下的體積轉變。
《山海》中的寧夏依舊沉默; 《漫漫長春》中的東北只能依靠哈爾濱短暫的喘息。
有人說,很難想象《花》、《山海》和《漫長的季節》是同乙個時代。
是的,那是乙個塵埃與鮮花齊起的時代,乙個排骨年糕和戈壁蘑菇並存的時代,乙個巨集大敘事與小人物命運牢牢綑綁在一起的時代。
在飄渺時代的萬花筒下,倒映著千百個瑣碎的人生。 三十年後,我們站在時間的渡口回首往事,仍然想問:我們變得更好了嗎?
回顧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有多少張面孔?
《花兒》預告片剛發布的時候,下面有人疑惑地問:這真的是90年代嗎?
畢竟,昏暗的光影、時髦的服裝、令人眼花繚亂的珠寶,都顯得更像當時的上海灘。
但很快,乙個上海人出現了,說:是的,這就是當時的黃河路。
王家衛本人親自回應:“我們想要恢復的是人們當時的感受。 ”
九十年代,上海進入發展快車道。
東方明珠和金毛大廈拔地而起,地鐵1號線正式開通,上海交博會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商品。
來源:網際網絡
攝影記者徐海峰也拍到了當時的上海:市中心人頭攢動,百事可樂的招牌掛滿街道,街上的人抱著大哥,穿著西裝。
徐海峰對90年代上海的鏡頭
當你把目光從時尚的魔都上海轉向首都北京時,你會看到乙個更加錯綜複雜的世界。
一方面,傳統的胡同房屋仍然根深蒂固地扎根於北京市中心,人們住在老房子裡,冬天靠蜂窩煤取暖,去公共廁所洗漱。
來源:網際網絡
另一方面,隨著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開幕,各種百貨公司逐漸湧現,也吸引了外資入駐。
在處境喜劇《編輯部的故事》中,多了思想的演變和對社會現象的辛辣洞察,勾勒出那個巨變時代的奇異景象。
資料來源:《編輯部的故事》。
海岸的快速崛起確實與日俱增。 首都的大門向最先進的思潮和最激動人心的改革敞開。
而地圖頂部的黑土地,正遭受著風雲背後的痛苦。
上世紀九十年代,東北地區掀起了一波裁員潮。
那個時代的故事是乙個崩潰、衰落和重建的故事。 然而,即使在30年後的今天,東部三省的GDP總和還不到廣東省的一半。
資料來源:《鋼鐵鋼琴》。
但也正是在工廠的廢墟中,掀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燦爛的文藝復興。
年初,《漫長季節》轟遍全網,就連2004年的電視劇集東北大手作《馬大帥》也重回大眾視野。
《馬大帥》講的是城市農民工眼中的東北,《漫長的季節》勾勒出城市工人眼中的東北。
乙個是農民工視角下的迷茫與迷茫,二是碎屍案所環繞的城市衰落。 兩種視角,一種生活。
資料來源:《馬大帥》。
如果說90年代的東北在轉身時是一頭霧水,那麼在更深的內陸地區,則是一場從未成功的抵抗。
在《山海》中,有乙個更現實的中國形象。
是灰頭土臉,是缺糧,是女孩要嫁給乙個不愛的人,嫁乙個水窖、一頭驢、兩隻羊、兩隻雞籠的彩禮,三兄弟出門只有一條褲子可以換穿。
臭名昭著的,世界上乙個腐爛的地方。 ”
資料來源:《山海》。
年輕人要走出去,在內地,最好的出路就是南下打工,最嚮往的地方是廣州、福建、上海。
也有人回憶起當時的生活經歷:在甘肅吃不飽,第一次吃糖果是遠房親戚從香港帶回來的。
資料來源:《山海》。
那時,人們知道世界上有巨大的差距,但他們也相信遠處會有巨大的神話。
不像今天大家都喊著上岸,那時候大家都在喊著出海。
沿海、東北、江浙、內陸、邊境。 在波濤洶湧中,地區和小人物的命運被連成一張細網,一次又一次的拉鋸戰,一次次的糾纏和依賴。
鏡頭或在看當下的時代,或在回望當下的輝煌,都試圖在精準的敘述中呈現出一種現實:
這是巨大的中國,對大多數人來說更準確。
資料來源:《編輯部的故事》。
我們與時代的距離
在21世紀的20年代,這些差距還沒有被彌合,但我們對差距的理解卻越來越窄。
- 我們生活在自己的資訊繭中。
1995年,美國國家通訊和資訊管理局(NTLA)發布了乙份報告,題為“在網際網絡上落後:美國城市和農村資訊窮人的調查”,其中提到了乙個新術語——數字鴻溝。
報告指出,一方面,網際網絡資訊處理能力與教育水平密切相關,即許多群體由於缺乏相關教育,從一開始就在網際網絡上失去了話語權。
另一方面,大資料推送機制會讓你接受不同意見的能力越來越弱,越是被同質化資訊壓得喘不過氣來,就越難以理解他人的生活。
去年年初,博主們開始在網上教人們坐地鐵、換乘、高鐵、醫院**、麥當勞點餐。
起初,評論區有一種嘲諷。
沒有坐過火車的人怎麼能? ”
有人說,沒坐過地鐵就太離譜了。 ”
關於訂購有什麼可教的。
但恰恰是這些看似常識的生活常識,讓很多人找到了理解它的方法。
也正是在這些評論區,我們聽到了過去被忽視和忽視的聲音。
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離開過市場。 ”
實際上,在我第一次吃火鍋之前,我就上了大學。 ”
二十三歲了,我仍然害怕獨自飛行。 ”
各地區之間的巨大差距也依然存在。
去年6月,山河四省的定義震驚了全網的年輕人。
山河四省是指山東、山西、河北、河南四省,其特點是教育資源匱乏,高考壓力大。 他們鼓動山河大學,一人一句,打造了天上夢幻大廈。
教育中更深層次的差距是視野。
去年年底,同樣的**在網際網絡上爆炸了。
博主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看到了文物,也看到了在一旁上實踐課的孩子們。
她寫道:“我羨慕的不是我見到了繼母武定,而是北京的孩子們可以在這裡上歷史課。 他們在博物館裡,觀看歷史並學習歷史。 我們在教室裡,想象歷史,學習歷史。 ”
底部的評論來自各個省份,正是在這一刻,他們的IP位址格外生動。
於華在《我們生活在乙個巨大的差距中》一文中寫道:
歷史的差距讓乙個中國人在短短四十年內經歷了歐洲四百年的動盪變遷,而現實中的差距又將把同一時代的中國人帶到了不同的時代,就像前面提到的北京男孩和西北女孩,這兩個生活在同乙個時代的孩子,他們夢想之間的差距, 讓人覺得乙個生活在今天的歐洲,另乙個生活在四百年前的歐洲。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生活在現實與歷史的巨大鴻溝中,我們可以說我們都生病了,我們也可以說我們都很健康,因為我們一直生活在兩個極端中,今天與過去相比,今天與今天相比。 」
即使在今天,我們也應該明白,經濟的快速發展並沒有完全彌合世界之間的差距“我們一直生活在兩個極端中。”
然而,在這個氣勢磅礴的資訊、城市之間無限緊密的溝通、連線960萬平方公里的高鐵速度的時代,我們驚訝地發現,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格外“遙遠”。
近兩年來,**收緊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對窮人的嘲笑開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激烈,越來越多的洶湧澎湃的浪花拍打在老百姓身上。
有人說月薪3000過不下去,有人說身邊沒有沒學過的人,有人訓斥有些人看到窮人的第一反應是不夠努力。
最震撼的一句話,不是別人,正是——你的苦難值得你去了解。
睜開眼睛,看到差距
如果說90年代,人們依然懷念遠方的理想,依然留下了對現實的敬畏。
所以今天,人們似乎再也無法想象遠方的生活,真實,反而變成了一種奢侈品,假裝真實,又變成了一門生意。
資料來源:《編輯部的故事》。
在影視劇中,古偶仙子的甜寵撐起了整個平台的營收,最後將某個角色設定為普通人,下一秒就用懸空台詞,不分青紅皂白地殺光了所有的觀眾。
久而久之,我們唯一能代之的,就是被擠在我們身邊的農民工,以及無意撞上愛情的NPC。
資料來源:《愛的營地》。
在短短的**中,充滿了對現實生活的貧窮和疏離的各種表現。
貧窮可以是一場表演。
在平台上,你經常可以刷到各種出身貧寒的老人,背景是農村泥屋,衣衫襤褸,背景貧寒。 他們坐在自己的房間裡,日復一日地直播到深夜,騙得人流淚,收穫一點小費。
然而,他們只能獲得大約 10% 的收成。
來源:網際網絡
以貧困著稱的各個地區都變成了天然的流量池,吸引著MCN機構入駐,將慘劇變成了直播製作變現、賣假的完美產業鏈。
來源:紅星**
因此,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我們無法分辨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大量的資訊消解了痛苦的本質,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通過螢幕避免真正的痛苦。
貧困問題也不斷受到額外的審查。
在幾代農民工的舉報下,有人說:你為什麼不多讀書呢?
被刺死的送貨員被認為是外國學生的墮落——他們太窮了,還在讀書,他們活該。
在慷慨激昂的衡水誓詞下,有人說:不懂得靈活變通,就算考上了北大,也沒人能混得好。
據說在20年內換了19份工作的快遞員,如果不遵守規則,就會被淘汰。
- 說到貧困,人們有無數種方法可以回答他們的跌倒。 當談到財富時,人們會毫不猶豫地用他們所有的美德來讚美他們的成功。
正如“數字鴻溝”所表明的那樣,在網際網絡上處理資訊的能力與教育水平密切相關。
所以,在普通人大規模失聲的時候,富人只需要展示自己的生命,讓無數網友心甘情願地成為羨慕中心的“老奴”。
去年,乙個**導致了萬流書院的大火,然後萬流書院旗下的少爺和小姐們迅速爆發。 窺探富人生活的自然慾望為他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濾鏡晃了晃錢袋,自然有注意送上門來。
在這個時代,我們對富人的生活充滿想象,拒絕窮人的生活。
我們試圖證明我們值得成功,我們試圖證明我們值得擁有好運,我們試圖解構和嘲笑自己,讓自己遠離貧困,以安慰自己:我永遠不會那樣。
我們還為閃閃發光的財富辯護,試圖通過在同一水平上理解和讚美富人來想象富人的生活,並試圖通過認同富人的價值觀來想象富人的生活。
結果,生活和想象在比較中變得對立,人與人之間根本的同理心和理解很容易被抹去。
2016年,科幻**《北京摺疊》獲得雨果獎。
這個故事在三個不同的空間中講述了這個故事:
第三個空間是底層藍領階層,第二個空間是中產階級白領,第乙個空間是掌握權力和財富的金領階層。 這是乙個典型的反烏托邦設定,階級鴻溝在乙個可以摺疊的空間中擴大,最終人們在物理意義上完全分離。
來源:網際網絡
物理空間的隔離是海淀的萬流書院和昌平的天通院。 數字空間的摺疊一直在發生。
那麼,回首恥辱的九十年代,或許,呈現真相,讓我們看到差距,已經是上級的一種仁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