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不可動搖,已連續五年位居榜首,印度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 然而,近期,印度對中國企業發動了一系列“攻擊”,對中國商品對印的正常出口產生了巨大影響。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中國罕見地進行了反擊,旨在讓印度清醒過來。 這一打擊的目標,恰恰是印度在中國市場壟斷了五年的產品。
但是,要充分了解中國的反制措施,首先需要了解印度對中國的所作所為反傾銷調查。 印度正在對中國進行反傾銷鄰氯是接受調查最多的國家之一,也是正在調查的產品之一對硝基苯胺。這種物質不僅染料和顏料的重要中間體,也可用於農藥產品的合成。 然而,印度在鄰氯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對硝基苯胺產能嚴重過剩,在國內市場無法充分消化。 因此,印度不得不將其三分之二的產能出口到國外。 由於產能過剩,印度繼續以非常低的水平傾倒鄰氯對硝基苯胺,對其他國家的相關廠商構成巨大威脅。 為了保護當地產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早在2018年,就從印度進口鄰氯對硝基苯胺徵收反傾銷稅收,將實施 5 年。 該措施的目的是鼓勵消費公司尋找國內替代品,而不是更便宜的印度產品。
然而,五年過去了,印度繼續向中國市場傾銷產能過剩的鄰氯對硝基苯胺。顯然,印度並不了解中國的政策意圖。 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24年2月5日決定,即鄰氯對硝基苯胺首次徵費反傾銷當該稅在五年後到期時,它將繼續對來自印度的這種材料徵收五年反傾銷稅。 這一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也是為了保護中國相關本土企業的發展。 中國在國際社會使用調查措施時非常謹慎,每一次攻擊都有明確的目的和目標。
相比之下,印度對中國採取了什麼反傾銷調查是不可理解的。 從1995年到2023年,印度共對中國提起了336起訴訟反傾銷調查,在2023年9月的短短10天內,針對中國產品發起了12起案件反傾銷調查。 印度對中國的行為無疑是在濫用它反傾銷這些措施無視市場規則和現實,針對的是大型外國公司,尤其是中國公司。 印度還利用報紙等公開媒體煽動所謂“**救濟”,表明在一些人的心態和行為上存在排斥中國產品的意圖。
然而,印度近期的一系列行動,顯示了其對華政策的無序和不成熟。 中國產品很多反傾銷調查以“不徵稅”收官,但實際上印度卻以排除中國產品的“原則”為依據,擅自立案,根本沒有進行徹底的市場調研就擅自立案。 然而,經過調查,印度發現這些制裁不能掉以輕心,很多印度產品一旦離開中國鏈,印度真的不能自己玩,根本無法自給自足。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只能高高舉起拳頭,卻不得不輕輕地放下,這也說明印度相關產業的實力不足,胡來再任性,也就沒有好果可吃。 相反,中國實施的是與印度相關的產品反傾銷稅收,一針見血。
儘管印度早已炒作抵制“中國製造”,對華出台了一系列不合理的政策,但資料顯示,中印的規模仍在擴大。 2023年,印度從中國進口約85%。 這清楚地表明,印度的製造業不是很好,在許多方面都不能自給自足,完全依賴中國鏈。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印度幾乎不可能實現與中國的“經貿脫鉤”。
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十億人口國家,中印兩國應該利用各自獨特的優勢促進彼此的發展,而不是試圖通過打壓來“保護本土產業”。 全球經濟重點應放在將世界商品推向市場,同時促進本地產品走向全球。 中印兩國都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只有互利共贏,發揮各自優勢,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