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綠色汽車越來越多。
以上海為例,2023年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28輛8萬台,位居全球第一,而在2016年,這個數字剛剛超過10萬台,七年內增長了近12倍。
數歷史,自2014年以來,新能源汽車迎來了第一輪增長,已經十年了。
2014年,在首、最本土的密集補貼政策刺激下,新能源汽車需求大幅釋放,迎來了產銷兩花。 據中國汽車協會統計,2014年新能源汽車生產78499輛,銷售74763輛,比上年增加3輛5 次和 32次。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給所屬城市帶來了經濟效益。 近十年來,多個城市已經結束,上海、重慶、深圳、習等10多個城市提出了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的目標,希望能率先分享這塊大蛋糕。
那麼,近十年來,哪些城市成功走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車發展道路呢? 基於企業大資料,勾勒出全市十年的競賽記錄。
企業大資料十年:
以四大城市產業集群為例。
要想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形成產業集聚,從而達到規模效應。 我們選取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最大的四個城市群,並進一步分析了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和成渝地區的62個城市。
據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院行業資料庫顯示,從“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新企業最新資料來看,截至2022年,四大工業區共有新能源汽車相關新企業5764家。
該資料庫基於行業分類演算法,將企業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各個細分領域進行匹配,可以按照上、中、下游將企業與“汽車零部件”、“汽車製造”、“服務與應用”三大類行業進行匹配。
為了更好地比較各城市三大產業的不同發展方向,我們計算了62個城市三大產業新能源汽車企業註冊資本總額的中位數,為947億元,297億和735億元。 當我們計算每個城市三大產業的註冊資本總額並進行比較時,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城市的產業分布特徵,從而計算出新能源汽車方向的主要產業。 例如,上海某新型“服務與應用”企業註冊資本總額為11561億美元,是上述中位數的16倍; 上海市“汽車零部件”和“汽車製造”相關新建企業註冊資本總額僅為上述中位數的12倍和13倍。 因此,從倍數的角度來看,“服務與應用”可以看作是上海新能源汽車的主要產業。
為了更好地比較城市,我們將這些資料放在地圖上。 每個城市的主要產業用不同的顏色來區分,新興企業的註冊資本總額用圓圈的大小表示。 可以發現,長三角城市群的新能源汽車頭部城市較多,其地理覆蓋範圍也較廣。
此外,在62個城市中,有25個城市擁有最多的城市,服務業和應用的主要產業位於下游。 17個城市的主要產業為上游汽車零部件產業,包括鎮江、揚州、台州; 20個城市的主要產業是中游汽車製造業,包括北京、天津和常州。
那麼,如果我們加上時間維度,看看四大城市產業集群從十年的時間跨度來看的變化呢?
與2013年相比,我們計算了各城市產業集群新建企業數量的年增長率,可以發現,位於產業鏈中下游的“汽車製造”和“服務應用”一直是近十年來長三角地區和京津冀地區的發展重點。 相比之下,珠三角地區更致力於服務和應用產業的發展,而成渝地區則更注重整車製造業。
新能源汽車之都之戰:
誰走了? 誰跑贏了?
在新能源汽車城市的爭奪戰中,城市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一些城市在龐大的消費市場的幫助下苦苦掙扎; 部分城市立足本土產業特色,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公升級; 一些城市利用資源優勢吸引投資。
那麼哪些城市在這場比賽中獲勝呢? 你在哪裡贏了? 從現有公開資料來看,新能源汽車排名靠前的城市中,新能源汽車全車生產滲透率排名前三的是習安、長沙和深圳,新能源汽車全車銷量滲透率排名前三的城市是深圳、柳州和上海。
面對充滿無限可能的新經濟增長點,近十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風起雲湧,不少城市也紛紛努力爭奪“新能源汽車之都”,產業大戰不斷拉開帷幕。 我們展望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未來,秉承創新永續的理念,持續健康發展。
編輯:郭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