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最後幾年,無論是漢人還是滿族人,都開始厭倦了長期拖在腦後的辮子。 尤其是在時代潮流引領者的身上,這種辮子已經成為負擔和尷尬的象徵。
孫中山同盟於1895年開始剪辮子,是最早剪髮的團體之一。 在那之後,中國人住在大陸之外,也有剪頭髮的願望。
1898年,新加坡華人公開提議剪頭髮; 1900年庚子事變後,日本留學生提出剪髮; 1903年,大陸湖北省的一些學生受到先進思想的影響,也主張剪掉辮子。
而出人意料的是,清**的態度也開始軟化了。 1910年10月3日,清朝通過《剪辮子換衣與天下》,公開鼓吹剪辮子; 1911年1月11日,他通過了周振林議員提出的“剪辮脫毛,改良換衣”,再次公開提出剪辮子的想法。
1911年,清朝發生了重大變革,清朝海軍“海旗”號的300名官兵率先剪掉了辮子。 隨後,朝廷成員袁世凱也率先剪掉了辮子,為清廷能夠順從民意,讓清朝皇帝退位奠定了基礎。
然而,清朝本身無法完成剪辮子的大任務,不得不依靠改朝換代和革命的力量。 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老百姓才得以自由剪辮子,標誌著乙個時代的結束。
那麼,公眾對這一變化的態度是什麼呢? 按照常理,漢族人應該主動去掉這種象徵著200多年屈辱的髮型,就像去掉豬尾巴一樣,改變了幾千年的形象。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很多漢族人已經對這種髮型非常熟悉,習慣了,但是沒有它就覺得不舒服。 就連學中國學大師王國偉也不肯剪掉他的辮子,直到1927年,他還是把這根辮子拖進湖裡自殺了。
因此,**對此十分不安,偉大的**孫中山甚至下達了剪辮子的命令,下令在接到命令後20天內,必須剪掉所有的辮子,否則將被視為違法。
這就像多爾袞下達剃鬚令一樣,非常嚴厲。
雖然**採取了嚴格的措施,如北京**於1914年6月23日頒布了《勸誡剪髮六條規定》,南京中**於1928年5月頒布了《關於禁止編髮辮的規定》,但仍有一些地方人們不願意剪髮,導致街上的髮型不同,給**各地帶來了麻煩。
至於末代皇帝溥儀剪掉辮子的時候,雖然他自己也願意剪,因為作為荀帝,剪辮子是一件備受矚目的事,尤其是那些堅決反對他剪掉辮子的嬪妃。
直到後來,當溥儀的英語老師約翰斯頓嘲笑他的辮子時,他才受到刺激,下定決心要剪掉他的辮子。
192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做出了乙個大膽的決定,剪掉了象徵清朝統治的辮子。 起初,他請太監幫他剪,但太監們害怕拒絕了他的要求。
最後,溥儀決定親自剪掉代表清朝皇室的最後一根辮子。 這一舉動不僅標誌著清朝的終結,也象徵著乙個新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