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失業的人都知道,國家每年都會對失業率進行統計,從而通過資料制定一些就業政策和指導方針,那麼你知道失業率是怎麼計算的嗎? 失業者如何被視為失業?
失業率的全稱應稱為城鎮人口失業率,它有乙個通用的計算公式:失業率=失業人口(就業人口+失業人口)100%。 其中,勞動力是指處於勞動年齡(通常為15-64歲)並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
那麼什麼樣的人不算失業呢?
首先,在校學生不包括在內,以2023年的資料為例,中國16-24歲的城鎮人口中有6200多萬學生,占該年齡段的6%以上。
當然,也有那些“年齡較大”的學生群體,比如博士生、**學歷,只要是學生群體,就不算統計口徑,研究生畢業參加公開考試的應屆畢業生群體不算在內。
其次,有農業戶口的人不包括在內,光聽名字,城鎮人口的失業率,城鎮人口不包括農村戶口,因為有農村戶口就意味著村里有土地,也就是生產資料,春種秋收,夏冬藏身,只要你願意幹活, 你不會餓死,所以沒有失業。
第三,連續兩個月找不到工作的人不包括在內,人們只會主觀地認為你不想工作,而不是你找不到工作。
第四,繳納了社會保險的人不算失業,這些人雖然沒有固定的職業,屬於“靈活就業”人群,但他們自己繳納了社會保險,所以不算在內。
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以算是失業呢?
首先,需要連續找工作3個月,注意是連續3個月,只要在此期間註冊,那麼就要重新開始計算時間了。
其次,領取過失業救濟金的人算失業,我國有失業保險,當你失業,連續3個月找不到工作時,可以算是失業,你會被光榮記錄下來,但這裡有一些規定,當**給你提供工作機會時,你不能拒絕, 您需要在 2 周內入職。
當然,這裡也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定”,比如當你是被動辭職時,辭職證上只能收到公司開除的字樣,而自願辭職的人是拿不到失業保險的,所以當你被公司開除時,除了必要的補償外,辭職證明上也必須看好是否是開除。
所以簡單來說,只有乙個成年人暫時沒有工作,但他仍在積極尋找工作,這樣的人被認為是失業的。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覺得身邊的人都失業了,但資料卻沒有那麼明顯的原因之一。
這裡就要提個美國了,美國的失業率一般都算在非農資料裡,你看,人家也會把農民群體去掉,他們的計算方法也排除了不能工作的群體,所以網上很多人都是斷章取義,別有用心製造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