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訪華後歐洲獨立性強** 馬克龍近日高調訪華,對中國獨立道路充滿信心。
回到歐洲後,他多次公開表達了實現歐洲自治、擺脫美國桎梏的願景。 “歐洲自治不僅僅是乙個口號,我們已經在政策上實施了這一戰略,”他在社交媒體平台上說。 “歐洲九國”的想法在歐洲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
然而,我們必須現實地看待馬克龍的歐洲自治戰略面臨的許多困難。 在國內,他承受著來自民眾支援的壓力; 在國外,東歐國家普遍反對他的想法,一些國家甚至去美國表示忠誠。
長期以來,美國對歐洲進行了經濟和軍事殖民,這一次,他們打出了播種矛盾的牌。 那麼,為什麼歐洲會成為美國的新殖民地呢?
他們沒有反抗嗎?
雖然美國尚未正式成立,但其對歐洲的經濟殖民化早已開始。 美國第一副總統和第二任期已經明確表示,美國應將中立作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
華盛頓**也離任時聲稱,美國不應該捲入歐洲的政治興衰或朋友與敵人之間的鬥爭。 這一政策被稱為“孤立主義”,旨在為美國的發展創造乙個順暢的環境。
在獨立之初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的國內政策略有不同,但對外始終堅持孤立主義。 而這一戰略,也確實給美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好處。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經濟完成了從農業作為主導產業向工業和服務業的轉變,使其成為全球經濟的領導者。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已無法滿足其日益增長的野心。 正是在這個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為美國提供了參與國際事務的機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向協約國提供了106億貸款,其中英國和法國分別獲得了21億和22億,而沙皇俄國則獲得了9億美元的資金。
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發生,最終無產階級成為國家的統治者。 然而,在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之間,也存在著資本主義的暫時**。
二月革命後,暫時與德國舉行了單獨的和平談判。 這樣,協約國的三大主力之一就失去了,形勢對英法極為不利。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剩下的兩個英國和法國可能很快就無法贏得戰爭。
美國人並不關心協約國一方失敗的結果,他們只關心自己的投資不被浪費。 出於這個原因,美國**找到了干預戰爭的藉口。
據情報稱,德國正在煽動墨西哥向美國宣戰,並承諾提供軍事支援。 經過權衡,美國終於在1917年4月對德國宣戰,盟軍贏得了戰爭。
此後,美國在“逆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歐洲開始受到美國的經濟控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再次採取了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類似的方法。
一方面,以孤立主義的名義保持中立,另一方面,押注戰爭雙方。 美國向反法西斯聯盟提供了高達4382億美元的財政支援,包括貸款、經濟援助和物質援助。
德國、日本等軸心國之所以能夠在戰爭初期表現出強大的戰鬥力,離不開美國提供的石油和鋼鐵資源。
80年前,即使有數千億美元的投資,也很少有國家能負擔得起。 然而,美國人從不虧本做生意。 他們一定得到了如此多的回報,以至於它一定得到了巨大的回報。
這個獎勵是將美國推上經濟霸權的寶座。 1944 年 7 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美國**在新罕布夏州組織了一次會議,邀請了 44 個國家的代表。
然而,中國、蘇聯和印度等國家實際上並沒有參加後續會議。 一年半後,即1945年12月,布雷頓森林協定終於由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內的22個國家簽署,其中大部分是歐洲國家。
紐西蘭、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共和联邦國家仍然聽命於其宗主國。 《布雷頓森林協定》的核心內容是建立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任何國家都不允許改變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無論是強行改變還是市場規律所支配。
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國際貨幣組織、世界銀行和其他機構應運而生。這些機構在維護美國經濟霸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時,歐洲國家為美國克服了障礙,讓美國成為他們的“主”。 然而,即使在二戰之前,英國表面上仍然是“世界霸主”,歐洲國家都是實力雄厚的“世界大國”。
然而,在戰爭的破壞和美國的援助之後,歐洲人已經失去了鬥志。 美國通過“馬歇爾計畫”完成了對歐洲的經濟殖民化,該計畫旨在幫助戰後歐洲國家恢復經濟並打擊共產主義影響。
根據該計畫,美國**將提供價值130億美元的援助,以支援歐洲國家的重建努力。 這種援助主要包括食品、燃料、機械和裝置等物品,以及貸款、技術援助和其他形式的支助。
更引人注目的是,這個大規模的援助計畫大部分是以贈款的形式進行的,歐洲人不必償還,其餘的都是無息或低息貸款。
但是,如果一家歐洲公司侵犯了美國在歐洲地區的利益,即使它符合當地法規,也可能觸發美國司法機構的長臂管轄。 這些附加條款迫使歐洲企業對美國做出經濟讓步,為美國在歐洲進行經濟殖民創造了有利條件。
同時,根據合作條約,這種援助只能用於購買美國產品,而美國人給予的**往往遠高於市場**。 總的來說,美國在經濟上的貢獻不大。
這一計畫被廣泛認為是美國對歐洲施加經濟控制的有力工具,也是美國在歐洲實施經濟殖民的重要手段。 從那時起,歐洲國家在經濟上成為美國的小追隨者和殖民地。
雖然許多人將美國對歐洲的軍事殖民比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軍,因為他們裝備精良,好鬥,但他們並沒有表現出這樣的實力。
戰爭雙方都嘲笑美軍,因為他們在美國孤立主義和巨大的地緣政治優勢的影響下沒有做出軍事貢獻或花費大量資金。
革命戰爭和內戰實際上都是民兵而不是正規軍,由農民和工人作戰,戰後回家,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曾幾何時,美國的常備軍人數不超過13萬人,裝備和訓練水平相對較低。 然而,隨著美軍捲入歐洲各地的戰爭,他們在歐洲定居並逐漸擴大了駐軍的規模。
二戰後,美國在歐洲的軍事存在達到頂峰時達到40萬人,足以對任何國家的政權構成威脅。 而且,這些駐軍並不集中在西德等軸心國,而是分布在整個歐洲,即使在今天,美國在歐洲仍然擁有70個軍事基地。
這些基地的作用不僅限於“共同防禦”,如果僅為此目的,美國可以直接將其所有部隊部署在社會主義陣營的邊境地區。
由於美國的軍事存在,馬歇爾計畫為美國控制歐洲經濟提供了重要途徑。 儘管領導人很清楚美國的意圖,但由於缺乏資金和美國對歐洲的軍事增援,他們仍然願意接受進一步的殖民化。
1946年,邱吉爾的鐵幕演講標誌著冷戰的開始。 三年後,北約在華盛頓的禮堂**宣布成立,其成員從12個增加到現在的31個,覆蓋了北大西洋以外的地區。
在這 31 個國家中,有 29 個是歐洲國家。 北約包括秘書處(總部)、軍事委員會(軍事司令部)、歐洲盟軍司令部(歐洲軍事委員會分支機構)等關鍵部門,名義上由每個國家**組成,主要領導人由輪流或聯合決定選出。
但實際上,美國一直牢牢控制著北約。 今年1月底,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羅伯·鮑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接將北約稱為“美國領導下的北約”。
在戰爭情況下,北約不是為了保衛歐洲或北大西洋,而是為了保護美國的利益。
美國對軍事盟友的戰略是通過分工合作來增強同盟實力,但也可能導致個別國家的國防力量減弱,過度依賴美國。
此外,美國通過向盟國提供但實際上控制關鍵資訊和控制權,使盟國只為美國的利益服務。 在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中,美國通過威脅成功地控制了英國和法國的行動,表現出強大的軍事控制力。
這對兩個歐洲大國來說是正確的,對其他國家也是如此,美國對結果感到滿意。 1961年,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赫魯雪夫訪美,與美國甘迺迪共同發表了重要宣告,即赫魯雪夫-甘迺迪公報。
公報被視為兩個集團之間的一項重要協議,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創造乙個有利於和平和逐步裁軍的環境,包括核武器、軍事部署、部隊劃分等敏感問題,總的來說,東歐在蘇聯的管轄之下, 而西歐則受到美國的保護,雖然我們可以互相威脅,但我們不能越界。
對於生活在冷戰時期的歐洲人來說,公報帶來了安全感,但也使歐洲對美國的軍事依賴更加強烈。
1857年,美國鐵路投資過熱,冶鐵和紡織業停滯不前,導致了全球經濟危機。 英國投資者的干預使危機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
1929年,美國爆發了更為嚴重的經濟危機,並迅速蔓延到世界,導致西方工業生產下降三分之一,西方工業生產額下降三分之二,無數家庭陷入貧困。
這場危機在歷史教科書中占有一定的篇幅。
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的高潮過去了,但要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還需要很多年。 美國和德國在這場危機中遭受了很大的損失,但他們也有了新的發現。
美國人發現,他們可以通過將經濟危機轉嫁給其他國家來減少損失,而歐洲則成為他們轉嫁的目標。 另一方面,德國人發現舊制度無法拯救自己,他們將希望寄託在希特拉的狂熱演講中。
納粹上台,德國成為戰爭機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人間地獄。 這一切都源於美國製造的全球經濟危機。 二戰後,美國作為正義的化身領導歐洲,經歷了49年大衰退、57年大衰退、72年石油危機、77年石油危機、00年網際網絡泡沫、08年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全球經濟危機。
歐洲人陷入困境,因為他們是美國的經濟殖民地,他們在軍事和政治上都受到殖民。 去年2月,俄烏衝突爆發,歐洲國家最初對俄羅斯沒有堅定的立場,主要是出於對自身國家利益的考慮。
例如,德國在去年4月中旬動搖了,不再干預俄烏衝突。 德國的立場代表了許多歐洲國家的立場。 然而,美國人並沒有因此遭受損失,而是很高興看到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消耗。
在拜登**的慫恿下,歐洲國家不得不重返反俄陣線,就連兩百多年保持中立的瑞士也參與了對俄羅斯的制裁。 不幸的是,歐洲去年遭遇了500年一遇的乾旱,使其依賴糧食進口,下半年又經歷了20年一遇的極端寒潮,能源需求激增。
他們制裁的俄羅斯是世界第二大糧食出口國,而烏克蘭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沒有船隻敢運輸糧食,俄羅斯是歐洲主要的能源大國。
這些制裁使歐洲人陷入困境。 他們不得不四處尋找食物,甚至尋求印度和中國的幫助,但俄羅斯和土耳其介入幫助他們獲得了烏克蘭的敖德薩港。
但歐洲已經掌握在俄羅斯手中,一旦俄羅斯被推倒在地,他們就會讓歐洲人挨餓。
在解決能源危機的過程中束手無策,歐洲人決定從美國進口頁岩油。 然而,美國人的決定不是與歐洲合作,而是藉此機會以遠高於市場價格的價格出售***頁岩油。
從馬歇爾計畫到俄烏衝突,美國對歐洲的剝削已經成為一種傳統。 歐洲人願意被殖民,可能是因為他們追求自由和經濟獨立。
歐洲人一直在努力實現經濟獨立,從邱吉爾的歐洲合眾國計畫,到煤鋼共同體,再到現在的歐盟,他們一直在尋找團結和強大的組織。
在所有美國人中**,柯林頓可能是最支援歐洲一體化的人。 他熱情洋溢地宣稱,乙個由民主、自由市場和共同安全團結在一起的歐洲,將是我們維護繁榮與和平的最佳夥伴。
歐洲一體化的程序並非一帆風順,許多美國**經常利用歐洲國家的矛盾來阻止這一程序。 例如,小布希在支援歐洲一體化後立即上演了180度大轉彎。
更多的美國**正在利用歐洲國家的矛盾來瓦解歐洲人的決心。 經濟獨立是困難的,但軍事獨立呢? 前法國人戴高樂被譽為“法國最後乙個人”。
1959年,他回到法國,成為法國,當時法國海軍不再受北約的指揮,美國在法國部署核武器的計畫被法國拒絕。
此後,法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脫離大西洋艦隊,加強與蘇聯的溝通,要求美軍離開法國。 這些措施引起了國際社會的熱烈反響,美國雖然憤怒,但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