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後裔古墓,融合了蒙古族和漢族風格
誰也想不到,順德市陳村鎮石州村委會洛恆村群的村民,天天種花,居然與歷史上著名的“天驕一代”成吉思汗有著淵源。
據說羅衡的上千村民都是蒙古人,是成吉思汗第四子吐磊的後裔,實在是太神奇了。
羅衡村的老爺子說:“雲姓是我們村里獨有的姓氏,村里除了外國媳婦,大家都姓雲。 “雲姓是蒙古族的象徵,中華民族雖然人口不多,但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根據譜圖,第一祖雲海姓雲海隨祖宗居住在陝西省公昌州龍溪縣,是宋代的晉士,第二祖雲從隆也是宋末年的晉士。
曾任廣東省檢察長、玄府駐廣東使節,政績在南疆輝煌,被元朝皇帝追授正儀官稱號,葬於廣州市白雲山。
每年,雲家的後人都會去白雲山拜拜二祖。 白雲山上雲宗龍墓是廣東唯一儲存下來的元代皇帝古墓,現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市政協委員、政協研究文化歷史委員會副主任、知名文化專家黃妙章認為,雲從龍做蒙古人應該沒有異議。 那麼,洛衡村的雲家後人是什麼時候、為什麼會來到順德的呢?
可能是明初,因為明朝建立後,雲家老祖溥公為了逃亡避難,到處避難,來到了順德陳村,最早的立足點在乙個叫文海的村子裡,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去過洛恆開濟。
作為蒙古族人,祖先在整個明朝都受到深深的歧視,所以他們非常低調謙遜,生活習慣都在努力漢化,以免惹出不必要的麻煩。
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家譜和代表性文物被毀或丟失,沒有人相信他們是蒙古人,所以村里的年輕人和外界都不知道這裡有乙個“蒙古村”。
宋末元初進入羌的雲海和雲從隆,是海南和廣東公認的雲氏祖先。 然而,明朝永樂早年開始編纂的《雲氏族譜》,卻沒有追溯到雲海的祖先,甚至連他父親的名字都不知道,留下了關於這個氏族起源的懸念。
近年來,一些雲氏親戚通過研究史料,到內蒙古尋根,提出雲海可能是成吉思汗第五子吐雷的後裔,但這種說法是真的嗎?
從古至今,移民一直是人們永恆的主題。 每個朝代和民族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和規模遷移,儘管原因不同。 海口大興街“雲家堂”的經理雲天明,曾寫信給海外的一位長老,用簡體字把自己的姓氏寫成“雲”,遭到對方的責備,說應該寫成“雲”,字首是雨,而不是“雲”字。
根據《萬姓譜》的記載,“雲”這個姓氏應該寫成雨的字首,“雲”和“雲”這兩個字記載在明朝萬曆年間凌帝智編纂的《萬姓譜》中。
海南雲的**比較複雜,是雲海的哪個分支? 雲海的第一部家譜是1405年由他的第二十個孫子金石雲茂綺重建的,直到那時,祖先的記載才清楚。
雲子珍認為,由於戰爭的原因,祖先的家譜已經丟失,所以在編纂家譜時,只能記錄到移居海南的雲海祖先。 雲從隆是雲海的兒子,元海末年因政權更迭與弟弟分道揚鑣。
如今,雲海的後代已經繁衍到28代,分布在140多個村莊,人口約4萬,其中大部分居住在文昌,有的移居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地。
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證據表明雲海與成吉思汗有任何關係。 20世紀80年代,廣東民族大學的專家學者對民族的起源進行了研究,提出雲從隆是蒙古人,是吐略的第五個兒子,與忽必烈有親戚關係。
然而,這種觀點並沒有得到雲氏家族的一致認可,因為缺乏確鑿的歷史證據,這使得這種說法更像是一種浪漫。 1995年秋天,乙個由泰國、香港和廣州的雲氏親屬組成的代表團前往內蒙古尋找他們的根源。
有人認為,海南雲氏與內蒙古土木部雲姓同源。關於雲家的身份,目前普遍的看法是,雲海與元朝皇室關係密切,是皇室後裔,但這種觀點也是有爭議的。
然而,雲海可能是忽必烈的弟弟托雷的兒子,但他的身份與雲從隆顯赫的政治地位之間的關係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郭夫人古墓繼承了司馬遷的墓體造型體系,但更為精緻。 這座墓地表達了強烈的家庭和國家意識,反映了元朝朝廷官員的多元文化背景。
墓中的銘文凝聚了治國智慧,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關於郭夫人的生平和家族史的史料卻很少,只有從她優子雲從龍的墳墓中,我們才能看到她的蹤跡。
苟夫人的墳墓體現了雲從隆對母親的讚美,如墳墓上桃子的雕刻,意味深長。 這是值得研究家族史和移民史的寶貴資產。
而它的儲存,離不開雲家後人在海內外的努力和訴求。 墓地曾經面臨被摧毀的危險和磚廠,但最終它得到了重視和保護。
每年三月底,來自海外的雲氏後裔都會千里迢迢來到這裡拜祖。
苟夫人墓是一座融合了蒙古和漢文化的元代獨特墓葬,被譽為海南唯一一座規格最高、蒙古墓特色最濃、儲存最完備的鄭一品夫人墓。
它的造型不僅體現了元朝“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教治天下”的文化特色,更展現了苟夫人與雲從龍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
作為典型的蒙古墓,郭夫人墓以其獨特的造型和“寫意”的蒙古基礎,展現出濃郁的蒙古風情。 然而,墳墓底部和頂部的荷葉裝飾傳達了深厚的禪意,體現了佛教的真諦。
墓上的卦和花腰飾凝聚了漢族文化的精髓,與雲從龍的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緊密相連。 郭夫人墓,既是雲從龍對母親的深深懷念,更是他對後代的殷切期盼。
他的精神世界就體現在這座墳墓中,讓後代在前來參拜時,都能從中獲得無窮無盡的人生靈感。
苟夫人在世時,於1280年被忽必烈汗賜予“奕人”,後被追封為正一品泰夫人。 元代初期蒙古式八角墓的出現,可能與忽必烈對《易經》的痴迷有關。
1271年,忽必烈將國名改為“大元”,年名“致遠”也取自《易經》。 大元宮的建築名稱,如“大明宮”、“建德門”、“後寨門”、“咸寧宮”等,都來自《易經》的卦象。
忽必烈還親自祭祀司馬遷墓,使其成為《易經》八卦和蒙古包的結合,為元初八角墓的興起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