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5月1日,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樓參加慶祝活動。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一年,**已經默默地給新中國送上了乙份珍貴的禮物,那就是新天安門樓。
天安門廣場是北京乃至中國最具標誌性的地標之一,但說到這座建築的建造時間,恐怕大多數中國人都不知道標準答案。
事實上,天安門廣場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即公元1417年,至於現在矗立在祖國心臟地帶的天安門樓,確切的建造時間是從1969年12月到1970年4月。
時至今日,1969年天安門廣場歷時112天的秘密重建仍是過去鮮為人知的一部分,更不用說許多瑣碎的細節了。
即便如此,這個龐大的工程仍然被稱為建築奇蹟,1969年天安門廣場秘密重建的精彩故事又有哪些呢?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天安門門樓始建於明代,是明朝先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後建造的,完全模仿了南京的城天門,最早的名字也是“城天門”。
1457年,在城天門建成40年後,一場大火燒毀了天守閣,1465年,明憲宗即位後開始重建。
1644年,李自成剛進京,一場大火燒毀了承天門,直到1651年,清朝順治皇帝對廢墟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隨後城樓成為我們熟悉的山式城塔的厚重屋簷,更名為“天安門”,意為“天令, 和平治理國家”。
清朝重建的天安門廣場雖然沒有受到戰爭的嚴重破壞,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它的外表仍然顯得破敗不堪,新時代的到來也賦予了天安門新的使命。
1949年夏秋兩季,市政府為迎接開國大典,清除了天守閣內積聚多年的鴿子糞、艾蒿草等汙垢,還對破損的磚瓦、門窗等構件進行了簡單的修繕。
直到1952年,天安門塔才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次大修,破損的門窗、腐朽的梁木等被一一更換,增加了廁所、電梯等設施。
從那時起,每年都沒有中斷過維修,但即便如此,天守閣本身也不斷被發現是乙個巨大的安全隱患。
1965年國慶前夕,發現了一根腐爛的空心柱,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北京特意調動了四根10公尺長的450號鋼槽,最終加固和支撐了這根大柱子。
1966 年 7 月2級大**,海浪造成天安門塔原有的損壞和變形更加嚴重,然後,十年的動盪襲來,天安門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
當無法進行大修時,維修人員只能使用大量的鐵箍和鋼材來加固塔架,這也使塔架內部的重量負荷難以想象,正如一位技術人員坦率承認的那樣。
“為了進一步加固建築物,使用了如此多的鐵製部件,甚至超過了屋頂本身的重量! ”
即便如此,面對“病態”的天安門樓,徹底檢修也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1969年,**決定將天安門塔徹底拆除,按照原有的規格和建築形式在原址上重建,建築材料全部更新。
畢竟,天安門廣場是中國最具象徵意義的建築,每一塊磚瓦都岌岌可危。
原來,在十年的動盪之中,中蘇關係也十分緊張,天安門廣場的重建難免會讓很多人想到其他方面,性質太敏感了。
基於此,最終決定對天安門廣場改建工程進行“秘密改造”,為保證工程的安全保密,在開工前將城塔完全圍起來。
因此,在重建過程中,外界看到的天安門塔的位置一直是乙個巨大的棚子,就這樣,天安門廣場“消失”了一段時間。
在此期間,天安門廣場歷史上的第三次重建悄然開始。
在拆除塔樓的過程中,也發生了許多令人難忘的細節。
在城樓拆除伊始,木工公司領導姚師傅就帶領兩名工人從東西兩側清點,準確定位了**脊瓦的位置,然後向總部領導和專家以及現場的公安保衛人員匯報。
一群人來到樓頂,姚師傅更是撬了砸,好不容易把屋脊瓦砸碎了,只見裡面有乙個30厘公尺見方的金絲南木盒,箱子裡兩隻龍玩珍珠的雕刻圖案清晰可見。
開啟盒子時,裡面裝著金錠、紅寶石、硃砂、五顏六色的穀物等,對古建築意義重大,也是建造者祈求好天氣的一種方式。
隨後,金絲楠木箱及其內裝物被上繳國庫。
就在西山牆被拆除的時候,一名工人在裡面發現了一枚大炮彈,現場指揮部得到訊息後,立即指示公安部把周圍的土都拿來研究一下。
在整個拆除過程中,中國共發現了7枚相同規格的炮彈,時至今日,炮彈的來源和下落仍成謎。
普通建築的改建改造和拆除工作不一定是繁瑣和重要的,但對於天安門廣場的重建來說,拆除工作甚至比重建更重要。
當時,參與這個龐大工程的古代建築行業高手確實不少,但大半輩子都在忙,大部分都停留在修補的層面,幾乎沒有人經歷過如此大規模的古建築改造。
由此而來,為了達到第一代發出的“不變不變”的改造目標,拆除環節絕不能簡單地拆除,而是要在整個過程中弄清楚城樓的每乙個結構細節。
在一位名叫孫永林的大師的記憶中,他當時只有44歲,有幸參與了天安門廣場的重建。
擔心的原因很明顯,沒有乙個專業人士能清楚地說出天安門塔是用了多少塊木頭建造的,以及塔上的桶拱、檁條和橫樑是如何在沒有一根釘子的情況下相互咬合的。
因此,如此巨大的天安門廣場,堪稱榫卯結合的完美之作,而拆除工作更像是對文化史的一次大解密,稍有不慎,極有可能影響到後續的重建和修復。
說起來,拆除城塔的難度和挑戰是不言而喻的,即便如此,中國新工匠們的智慧也齊心協力,開啟了創造“新中國建築奇蹟”的旅程。
當時,天安門重建工程的原建設工期比實際施工時間早了一年多,事情始於1968年3月。
為確保當年五一期間天安門大廈的安全,北京市建設委員會等相關部門派出的14名骨幹和老工人組成了天安門大廈安全檢查組,開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認真、最細緻的天安門廣場體檢。
出乎意料的是,城塔木結構的損壞程度已經大大超出了他們的預期,支撐整個城塔的大柱子已經腐爛了2根,屋頂的8根五梁也被開裂了。
面對如此危急的形勢,視察組立即提出,在1968年“五一”和“十一”期間對天安門塔進行臨時加固,國慶節後需要翻修,而且刻不容緩。
5月15日,**接到天安門門樓改造的指示請求,所有方案和安排都得到了***等**領導的批准,但工期還是無奈地推遲了整整2個月。
之所以被稱為“無奈”,恰恰是建造城市塔樓所需的60根大柱子,每根柱子長12公尺,直徑至少1公尺,所以大規格的木材當時只能從國外進口,從運輸到乾燥、防腐處理,時間簡直太晚了, 而這些支柱沒有到位,重建工程就談不上。
由此,1968年國慶節後,根據改造工程報告,工期正式推遲到1969年國慶節,這也為原材料的準備留下了足夠的時間。
1969年12月5日,**親自批准了改建方案,**還下達了所有施工工作必須遵循“不變”的標準,甚至尺寸也必須一對一恢復。
12月15日清晨,當帳篷覆蓋天安門樓時,建築工人和教師開始了最關鍵的拆除工作。
每一塊木頭拆下來後都按順序編號,總部甚至邀請新華社攝影師在這裡拍攝了數千張照片,所有細節都嚴格把控。
還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那就是對城樓傳統裝飾的修復,很多工匠已經將之前的“神獸”、“金龍印”等元素認定為“四舊”,應該在重建工作中加入新的革命意義,好在領導及時下達了指示, 傳統元素應一對一保留。
歷時112天,歷時112天,在全國216個省市高質量、高速地順利完成了天安門廣場的重建工作。
1970年4月11日下午,率先登上重建後的天安門樓進行視察,驗收成功後,所有參與施工的人員都收到了珍貴的“重建紀念”。
這樣一來,就有了開頭提到的場景。
由於秘密重建過程中對細節的一絲不苟,即使人們得知天安門廣場是全新的,也很難相信。
最重要的是,新中國人的智慧和努力已經震驚了世界,更何況重建後的天安門塔和以前沒什麼不同,事實上,內部設施和周邊的附加設施都變得更加人性化,能夠更好地滿足未來頻繁使用國家的需求。
所以,當下讓中國人引以為豪的“中國速度”,其實在1970年就出現了,勤勞細心的中國人一定是奇蹟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