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生活中幾乎所有使用的東西都必須通過消費來購買,而消費行為是一種非常自然的行為活動。 我們目前的消費文化是如何孵化的? 隨著消費文化的變化,人們的行為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消費的力量從何而來?
當今世界,消費主義盛行,消費陷阱無處不在,了解消費文化的形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識別消費主義陷阱。 《製造消費者》一書解釋了消費主義的原因、驅動因素、變化和本質。
第1章 市場的形成和商品拜物教。
在農業社會中,人們通常生產自己的必需品。 即使產品產量過剩,也難以實現貨物的大規模流通,因為距離和運輸的限制。 後來,隨著蒸汽機的發明,生產力提高了,便捷的運輸消除了距離造成的障礙,貨物可以快速流通,人們的需求得到滿足和擴大。
在傳統的自給自足經濟中,人們所需要的所有生活用品幾乎都來自一小部分群體的自我生產和自我銷售,每個人都可以看到產品的生產過程,乙個人可以觸控或掌握商品的整個生產過程。 但是,在市場經濟中,生產和消費是完全分離的,即使消費者參與商品的製造,由於勞動分工,他們只能參與生產過程的某一部分,而不能了解商品的整個生產過程,因而無法衡量其成本、結構、 所需的人工和勞動時間。產品的神秘感產生,消費者對產品的配方沒有依據。 此外,資本在商品的使用價值中增加了文化、品牌、歷史等因素,從而創造了所謂的價值。
生產與消費的分離,消費者對櫥窗商品的生產工藝並不清楚,產品包裝也讓人無法看到產品的真實面貌,從而引發信任危機。 為了解決信任問題,企業開始在品牌上大驚小怪。
通過試探、宣傳等方式,品牌讓人們建立對品牌的信任,消除人們的不安全感。 一旦人們認出某個品牌,消費者就不會再反覆權衡品牌產品的質量,也不再通過嗅覺、觀看等真實體驗來判斷產品的質量。
品牌還將各種幻想和故事與產品繫結,將消費者的一些幻想包裝成乙個故事,使消費者錯誤地認為使用或擁有某種產品可以實現他的一些幻想。 這個時候,人們不僅購買商品,還購買故事和自己的幻想。
品牌甚至將一種產品與某種地位或人群聯絡起來,人為地在產品中注入一些特殊的符號,讓人們通過擁有某種產品來體現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一些不想與產品扯上關係的想法和價值觀被融入到產品中,品牌象徵性地位和地位所投射的力量和價值正在逐漸影響著人們。 戀物癖過程逐漸出現。 我認為,如果拜物教的產生是因為人們不了解商品的製造過程,因為商品的“神秘”,那麼拜物教實際上是在生產和消費分離之後開始出現的。 如果說是某種特殊商品為了代表身份、地位等而引起的拜物教,那麼拜物教就一直存在。
第 2 章商品:百貨公司和購物。
商業空間和商業符號在城市中激增,出現了專門用於消費的大型場所“百貨公司”。 這家商店不斷吸引人們的眼球,喚起他們的慾望。
在商店中選擇商品並將其用作社交場所最初是只有貴族等上層階級才能獲得的服務,但隨著消費和需求的擴大,百貨公司使這些行為民主化。
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百貨公司邀請大眾自由出入,商品種類繁多,貨架巨大,......無需強制購買和討價還價各種表現都是為了更好地吸引和留住客戶,讓客戶屈服於消費慾望。 商場還通過精心設計櫥窗和店內物品的擺放來控制商場內人員的活動。
因為家庭的分工是丈夫工作,妻子照顧家務,而在乙個家庭中,女人負責購買。 因此,為了讓女性長期留在百貨公司,商場都配備了餐廳、理髮店、美容院等生活設施,看似方便消費者,都是為了迎合女性心理而安排的,最終目的就是刺激購買。 商場也逐漸成為女性的社交場所,購物的概念也逐漸出現並被接受。 在百貨公司興起之前,人們在購物之前必須有需求。 百貨公司興起後,人們在逛商場的過程中會產生需求。
女性沉迷於商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女性被束縛在家中,個人價值感無法體現。 當百貨公司和大都宣傳我們的產品象徵是成為自己的女王、隨心所欲、瀟灑、奔放時,女性在無法迅速改變真實現狀時,會通過簡單地購買和擁有產品來體現自己的價值並沉迷於此。
越來越多的商品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的審美也隨著商品的變化而變化,最新的櫥窗產品引領潮流。 即便如此,商家們仍在努力激發人們的消費慾望,為此,商場打造了一系列吸睛的商業表演。 此外,百貨公司通過出售階級身份來加強和延續消費文化。 他們提供符合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商品,使人們認為某種商品是某些階級的地位象徵。 接受這個想法的群體願意為此付出代價,通過購買某些商品,他們假裝加入了更高的階級。
商人賦予商品高貴、尊嚴等抽象概念,商品成為大家仰慕的物件,人們在拜物教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第3章 商品動態:“相同與不同”概念下的矩陣通訊。
人們賦予商品使用價值以外的功能,有些商品成為特殊的符號,象徵著階級、財富、地位。
什麼樣的商品象徵著階級、財富和地位? 這種話語由上層階級控制。
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統治階級保留了它所屬的階級。 他們通過炫耀和炫耀房子的大小、房子的風格、僕人的數量等來讓自己與眾不同,豎立出普通人難以模仿和接近的獨特符號,並為想要加入他們的下層階級設定障礙。 他們認為,如果落入“大眾”風格,就會落入與底層人民相同的地位。 他們抵制自卑,並試圖融入乙個與他們相等或優越的群體。 人們圍繞著符號競爭,“總是想出人頭地、與眾不同”已經成為一種執念。 符號戰爭接踵而至。
具有特殊符號的商品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隱含的階級、身份、地位等文化符號。 出於對上層階級生活的幻想,為了進入上層階級,下層階級的人爭先恐後地購買代表上層階級的特殊符號。 人們購買的商品較少,更多的是對上層階級生活的幻想。
符號大戰導致商品潮起潮落,共同表現為上層階級認可某些物品,並通過擁有這些物品來顯示其獨特的身份和地位,然後下層階級開始瘋狂地追隨仿製,一旦原來的獨特物品流行起來,上層階級就會再次找到獨特的物品,讓自己再次獨一無二。
機械化、巨大化和迷戀化使工業產品易於複製和傳播。 上流社會出於對差異的追求,開始排斥批量生產的產品,人們對“正品”的嚮往成為消費文化的驅動力,追求手工製造。 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為上層階級提供了獨特的差異化,藝術家的地位和價值也有所提高。
上層階級通過物品來證明自己,而普通大眾則跟隨模仿,通過物品來定義自己,以獲得社會認同感。 人們競相看誰更獨特,而人們對差異的渴望,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更偉大、更高尚。
第四章 商品的魅影:影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入侵和擴散。
影象的產生在刺激消費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因為影象已經成為商品傳播的工具和載體,滲透到公共生活中,激發人們的消費慾望,播下消費慾望的種子。
例如,報紙和雜誌充斥著各種狡猾的硬和軟寬泛,使讀者很難區分哪些是雜誌內容,哪些是廣告。 文章和廣告為讀者提供了幻想,讓人們看到了他們嚮往的生活和世界,並遭受了現實的差距。 文字影響人們的認知,改變人們的視野,引起焦慮,讓人們想要糾正和改變,然後廣告提供了乙個解決方案,告訴人們通過消費,可以滿足自己的幻想,消除自己的痛苦。
* 之後,製作電影。 電影等新媒介的出現,具有前所未有的放大慾望和刺激慾望的能力。 觀眾被動態影象所吸引,並被螢幕上的演員、服裝和各種事物所吸引。 在電影和雜誌中,體力勞動和貧困等社會現象很少被提及。 在一些電影中,女主角是乙個貧窮、悲慘的年輕女子,但經常穿著昂貴的衣服。 通過以極具吸引力和浪漫性的方式展現現代年輕人的奢華自由生活,讓大多數人感受到當下現實生活的不完美,並引導年輕男女將現實生活與銀幕上的生活進行比較,引起不滿和困惑。 當我讀到這一部分時,我震驚了,這是一本幾十年前寫的書,而現在的短**,充滿工業糖精的甜蜜劇,仍然遵循著同樣的套路。
觀眾將自己投射到角色中,並從中獲得快感,走出電影院後,他們可以用明星的服裝風格作為模仿。 商品是明星和觀眾之間的媒介,模仿明星的衣服或帽子,成為改變自我的一種方式。
企業和資本通過流行的形象和**刺激人們的物質慾望,帶動人們的消費慾望。 文字、詞彙和影象都是**,這使得人們很難抵制泛娛樂、消費主義和**主義。
第五章 消費心態:商品化帶來的心理變化
消費主義和消費慾望是如何形成的?
在自給自足的農業共同體中,個人在集體中生存,個人消費慾望和個人主義的心態不被集體所接受,因為它與集體需求不相容。
自給自足的農業社群解體後,個人離開群體謀生,自治、自我表現主義和個人主義的興起,再加上報紙雜誌等流行**強調個性和個人表達,曾經被壓抑的個人消費慾望開始生根發芽。
於是,“擔當”和“美德”的概念逐漸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與“個性”相關的概念。 在各式各樣的**中,對簡約、經濟、責任的品質的讚美越來越少,更多的是用筆墨來突出個人魅力、魅力和魅力。
曾經被譴責為奢侈和魯莽的消費行為,正在逐漸被接受。 資本、企業和企業都在盡最大努力創造消費機會,首先是為年輕人創造。 例如,兜售“青年”的新概念。 他們把青春宣傳為一種可以通過消費實現的生活方式,通過購買護膚品、時尚服裝等特定產品,即通過消費行為來培養和保持自己的青春狀態。 在此背景下,“年輕”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成功的象徵,促使各個年齡段的人去模仿和追求,個人在追求青春的道路上不斷投入時間和金錢,從而促進了相應消費市場的發展,整個社會在一定程度上被這種對青春的仰慕所控制。
除了消費者心態的變化,消費者也關注商品符號。 因為,人們可以通過使用特定的產品和特定的服務來建立和展示他們的社會身份。 因此,有些人不是通過努力提高自己來展示自我價值,而是通過擁有某種產品來展示自我價值。
人們的消費心態隨著商品的變化而變化,他們永遠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不滿意。 人類的需求無限擴大,慾望的張力不斷向新產品移動,不滿足的感覺一次又一次地被重新喚起,成為這個商品經濟的核心。
再加上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觀念的不斷重複,原本不可接受的消費心態變得合理和正常。
第6章 社會工程學:意識管理與商業秩序的合法化。
公關是如何成為消費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複合體的?
在印刷熱潮之後,公眾開始誕生。 權力的傳播已經不是什麼大事了,思想的傳播就更重要了,因為思想是最強大的社會力量。
乙個全新的商業世界正在發揮作用,大型、國際化、多部門的公司控制著市場並引起社會動盪。 這是在這種情況下。 作為宣傳專家,他們知道如何“奉承和討好”公眾**。 他們的工作是維護公司與公眾之間的關係,緩解社會的緊張局勢。
書中提到了英國的宣傳模式,認為要想引人思考,控制觀念,需要做的是給人們提供大量的資訊,而不是控制和審查它。 將宣傳強加於單一渠道是錯誤的,這會引起民眾的懷疑和不信任,並給反對派乙個機會。 相反,應保持資訊的多元化和多樣性。 他們向各種**提供資訊,有時故意通過看似中立的**。 其目的是以誘導而不是控制和禁止言論自由的方式製造言論自由的假象。 與其防止不利資訊的傳播,不如讓不利資訊被源源不斷的“正面”資訊淹沒,這樣就應該繼續傳播高密度的重複資訊,讓國家想要傳播的資訊無處不在。
企業將一套用於國家宣傳的理論應用到市場上,而這種神奇的武器已經轉移到了大公司手中。
常見的公關方式,第一種是在各大雜誌上宣傳自己,**以微妙的方式,傳達隱藏的資訊,比如通過向公眾提出傳播資訊的方案,“引導那些不懂世界的人”,不知不覺地把觀點強加給他人,或者完全重複資訊,讓它融入人們的周圍環境, 才能達到生根發芽的目的。其次,遇到危機時,找專業的公關團隊給自己洗白,用多種方法,從開始直接狡辯、反駁、用對你有害的資訊找漏洞,到發展到最後用炫目壓倒性的正面資訊,或者其他搶眼的資訊,淹沒那些對你不利的資訊,轉移公眾的注意力。 第三,開始尋找公眾的信任或影響力**來宣傳活動。
不難看出,現代社會依舊是和以前一樣的玩法,尤其是在娛樂圈。
我們閱讀的書籍解構了消費主義,但對理性消費的呼籲早已被埋沒在為刺激消費而發布的鋪天蓋地的廣告活動中。
第 7 章符號工程:廣告的力量。
消費主義宣傳在我們周圍有多普遍? 為什麼它如此受歡迎?
只有當製造需求源源不斷和工廠運營成本高時,供應方業務才能盈利。 如果沒有購買需求,就要為大眾創造購買需求,這在女性市場尤為明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乙個新名詞,但本質是一樣的,如果不改變湯,比如什麼隔離霜和無妝霜。
本來廣告純粹是為了銷售,但現在廣告是先製造需求焦慮,然後再銷售。
過去,廣告只描述產品的物理特性,展示其**和用途,而只關注要推廣的商品本身。 圖形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廣告語言。 它不再專注於描述產品的特點,而是讚美產品的“心理效用”,即產品能給社會和人們帶來的好處。 廣告和品牌一樣,可以為缺乏意義的物品注入意義。 最常見的是出售奢侈品、聲望和浪漫。 例如,汽車突出了汽車帶給人們的地位和聲望,而不是汽車本身。
在廣告的暗示下,觀眾將自己投射到廣告所表達的語境中,這種語境時而精彩,時而焦慮。 這是因為廣告允許觀眾批判性地審視自己,這反過來又“引起焦慮”。
焦慮在廣告中表現得很強烈,那些引發焦慮的場景大多由失敗和公開露面組成,也有失業、離婚或生病等不幸事件。 在誘發焦慮的廣告中,中心人物往往與環境格格不入,主角們因為沒有吃過某件東西,比如沒有使用漱口水,所以被拒絕和嘲笑。 這類廣告在衛生用品和化妝品行業尤為突出,讓觀眾不自覺地焦慮。
大多數引起焦慮的廣告都以年輕女性為主角,她們是廣告商的主要目標,她們使用這種策略來暗示她們希望通過消費來增加吸引力。
這些引人焦慮的廣告結構固定,故事的結局總是一樣的,主人公因為阻礙自己在愛情、家庭或事業上取得成功的“小問題”(如狐狸味、口臭、頭皮屑等)而被嘲笑和羞辱而感到羞恥。 然後乙個朋友給他介紹了一種產品(除臭劑、牙膏、洗髮水等),幫助他擺脫了困境,回到了正常的社交生活,最後,故事總是以乙個幸福的情節結束。
廣告採用這種三階段指令碼結構(問題羞恥-產品外觀-解決方案恢復),建議消費者要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缺點,也要通過採取正確的消費行為來“救贖自己”。 左手賣焦慮,右手賣“解藥”。
廣告和**也在不知不覺中灌輸了消費者的意識。 我們不談論生產和勞動,而是談論閒暇和財富,並故意過度談論那些有利於商業利益的態度、行為和價值觀。 它吹噓廣大中產階級舒適的物質生活,這種宣傳充斥著所有社會空間。 向人們展示產品的身份,意味著產品可以賦予所有者相應的地位,而這一切都是通過消費來完成的。
*它還通過廣告引起比較,引起焦慮,尤其是女性的身體被大驚小怪。 ** 宣傳暗示人們的身體必須得到鍛鍊和改善,才能達到理想的外表。 於是,市場上出現了各種整形服務,聲稱要幫助人們變美,商家也為此設計了各種宣傳口號:“世上沒有醜女人”。 只有不知道自己才能變美的女人。 在這種宣傳言論下,女性努力使自己的形象引人注目和可愛。 化妝品行業和整形外科行業都利用這套論據,使人們的身體成為被加工和物化的物件。
很多廣告的目的是讓顧客對現狀不滿,因為讓人看完就覺得滿意的廣告是賺不到錢的。 商業世界就是建立在這個系統之上的。 這種“買東西來彌補自我缺陷”的錯覺是銷售商品的關鍵。
除了廣告之外,縮短產品的使用時間,不斷公升級產品,製造焦慮,利用人們的恐懼,完善產品的功能,是資本家獲得持續需求的常用方法。 消費的意識形態就像水一樣,將消費者浸泡在其中,如此明顯,但往往沒有被發現和考慮在內。 它是世界上最複雜的脅迫和控制系統。
廣告口號依然存在,但現在強調的是自由而不是卓越,廣告話語也從“我們的產品是最好的”轉向鼓勵消費者“做真實的自己”,提倡人們“做自己”,將商品視為自我解放的工具。
第9章 新的消費精神:漫長的60年代和市場的復興。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種新的消費精神應運而生。 新的消費精神主要來自年輕人。 廣告商專門向年輕人傳播有針對性的資訊,提供專門為他們設計的產品。 商家不遺餘力地為青年群體提供各種產品、資訊、流行符號、價值觀和規範。
市場和市場的分割導致兒童與父母之間的心理和文化差異越來越大,這不僅導致了兒童與父母之間的衝突,也導致了年輕人自身社群內部的衝突。 這種矛盾使得屬於年輕人的大社群逐漸變成了許多小群體,而這些小社群中的每乙個都有自己的排他性和消費文化。 例如,通過服裝和其他標記的獨特美學來表達身份,通過對符號的占有和展示,通過購買特定的象徵性服裝來加入乙個群體。
此外,有些人想拒絕做普通人,所以他們選擇通過擁有一些東西來證明自己遠離庸俗。 雖然這種行為屬於反主流文化,是反資產階級美學的表達,但它仍然被消費,以使自己出類拔萃。 因此,本質也是一種消費文化。 反主流文化也需要用特定的符號來表明它與眾不同,從而獲得一些社會利益,或者提公升自己的身份。
主流和反主流文化都為資本主義的繁榮做出了貢獻。 解放自我的慾望,就等於讓消費慾望自由發展,需求會無限增長。 在反主流文化體系下,人們身份的象徵更新得越來越快,所有這些都進一步刺激了生產。
第10章 超級消費者:指數級增長的未來。
超級消費者是如何誕生的?
隨著市場的發展和新產品的激增,人們越來越無法了解商品生產的背景,這進一步強化了人們的拜物教情結。 例如,就食品而言,消費者正在逐漸遠離生產過程,人們看不到他們所吃的食物是如何種植和加工的。 人們購買的冷凍快餐甚至不必從包裝中取出並再次加工,只需將其放入微波爐中然後食用即可。 在這種模式中,消費者不僅脫離了農業,而且脫離了食物的實際生產,甚至可能不知道他們正在吃的飯菜裡有什麼。
勞動分工和日益複雜的生產過程使任何人都無法掌握日常用品的成分。 對於成熟行業的高科技產品來說,消費者更加無知,因此更無法控制產品的內容,產品變得完全抽象,這無疑會加強人們對產品的崇拜,消費者更容易落入銷售詞的陷阱。
在現代社會中,乙個人的身份既不是繼承的,也不是規定的,乙個人可以通過消費來“發明”自己的身份。 例如,當你走出一輛豪車時,豪車會為你說出第一句話。 商品從來都是滿足人們現實和心理需求的工具,也是表達人們思想和權力關係的語言。 市場使商品成為消費者定義和表達自己的中心工具,從而增強了人們對商品的慾望。
貪得無厭的消費慾望迫使消費者永遠被工業剝削,他們也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正是因為消費者不斷解讀商品,將商品視為個人價值,不斷尋找新時尚,消費者才將自己的命運交給了商人。 結果,一些人被困在生產中,而另一些人則拼命消費。
醉金的世界是由無處不在的消費文化編織而成的,消費文化之後是被資本控制的社會人。
在這本書中,作者指出了消費主義的原因、驅動因素、變化和本質,但沒有告訴我們如何走出消費主義的陷阱,如何應對超高消費的壓力。 我認為克制慾望是最終的道路。 如果我想盡可能地抵制消費陷阱,我需要將商品使用價值以外的商品價值最大化,並考慮我是否真的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