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美國簽署停戰協定的韓戰被稱為中國的“開國戰爭”,不僅造成36,574名美軍士兵的損失,也打破了美軍“無敵”的神話。 然而,回顧71年前的這段歷史,很少有人會想到最初的韓戰,那是由朝鮮半島爆發的內戰引起的。 所以韓戰是如何演變成中美之間的國際戰爭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國為何不惜一切代價抵抗美國的侵略,援助朝鮮? 如果您對這個話題感興趣,也請幫忙“按住點讚鍵2秒”,給乙個強烈的點讚。 並“注意”它,以後經常來,不要迷路。
事實上,朝鮮半島是韓戰爆發的根源。 從歷史上看,朝鮮和中國一樣,曾經是乙個統一的國家然而,1945年後日本的侵略和美蘇之間形成的鐵幕,打破了朝鮮南北近千年的血緣紐帶。
1895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使朝鮮淪為日本的附庸國。 1897年,朝鮮國王李熙在日本的支援下,放棄了中國給的“朝鮮”這個名字,改稱自己為“大韓”,這就是“朝鮮和朝鮮”區別的起源。 但日本並不是當時朝鮮半島上唯一的大國。 朝鮮北部地區與沙皇**接壤,屬於**的勢力範圍。 當時,日本和俄羅斯都不希望朝鮮半島爆發衝突因此,秘密商議將朝鮮定為北緯38度線的邊界,北屬於俄羅斯,南屬於日本,這也是“38”線的起源。
然而,雄心勃勃的日本並不滿足於只獲得一半的南韓。 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襲擊了俄羅斯軍隊駐紮的旅順港。 戰爭以**的失敗而告終這使得日本在戰後吞併了整個朝鮮半島並逐步將自己的部隊滲透到我國東北地區。 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簽署30年後從始至終,朝鮮半島都成為日本入侵中國,甚至在亞洲謀求霸權的跳板。
然而,日本的野心最終被世界反法西斯聯合力量粉碎了。 日本戰敗後,被殖民統治了近半個世紀的朝鮮半島獲得了獨立,但朝鮮人民的苦難並沒有就此結束北緯38度線以北是蘇聯向日本投降區1948年9月9日,大韓民國成立。 南面是美軍向日本投降的地區,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成立,形成了朝韓對峙的現代格局。
然而,自古以來,朝鮮就作為乙個統一的國家存在於半島上從美蘇對峙中產生的“朝韓”雙方,都希望自己成為朝鮮民族統一的領導者。 美國和蘇聯以及朝鮮和南韓都曾就朝鮮統一問題進行過詳細討論,但最終都因利益取向不一致而匆匆解決。 在緊張的談判中,朝韓之間就“線”發生了2000多起邊界爭端。國際政界很清楚,如果朝鮮半島統一問題一天得不到解決,兩國爆發戰爭只是時間問題。
1950年6月25日,史無前例的“線”衝突爆發。 朝鮮的金日成說“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援下,朝鮮正受到南韓的攻擊,朝鮮將對美國發動一場衛國戰爭”。 至此,韓戰正式打響。
儘管朝鮮一直聲稱自己是戰爭中的“被攻擊方”,但根據近年來公布的歷史記錄,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朝鮮是戰爭的主要始作俑者,但整個戰爭期間發生的變化完全超出了朝鮮金日成的預期。
在朝鮮和南韓之際朝鮮僅佔朝鮮半島的56%,但人口只有900萬,而南韓人口為2100萬考慮到產業基礎、海外顧問等問題,南方的優勢也略好於北方。 為此,金日成**一直考慮在未來半島統一中,爭取中國和蘇聯兩大鄰國的援助。 早在1950年韓戰正式爆發之前,金日成就與史達林等人進行了討論,但金日成的戰爭支援請求遭到中蘇雙方的拒絕原因是中國正在西南地區進行解放戰爭,蘇聯擔心如果直接干預,可能因與美國交火而引發新的世界大戰。
然而,在1950年1月,史達林突然聯絡了金日成,說他改變了主意,他支援朝鮮未來在半島的軍事行動:原因是史達林當時得到了它美國不打算將朝鮮半島納入其全球防務計畫,這導致蘇聯誤判了隨後的朝鮮半島局勢。 同時,中蘇在處理訪蘇問題上的矛盾,也是蘇聯轉而單方面支援朝鮮出兵的重要原因當時,中蘇之間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解放戰爭期間蘇聯對蔣介石的態度,以及蘇聯在旅順港的海軍駐軍。 史達林當時認為,在蘇聯的支援下,乙個統一的朝鮮將比乙個統一的中國更服從其在陣營中的領導地位。
在蘇聯在外交和軍事領域的間接協助下,朝鮮在戰爭初期不堪重負,對韓宣戰僅兩天,南韓首都“首爾”就被宣告淪陷,而韓方還未做好開戰準備,甚至在高層人員撤離時匆匆炸毀了漢江大橋, 以至於數以萬計的南韓士兵成為朝鮮的俘虜,大量南韓軍隊被殲滅朝鮮金日成領導的統一似乎已成為朝鮮半島局勢的定局。
但正是在這個時候,美國干預朝鮮半島的想法誕生了。 如前所述,朝鮮半島是亞洲大陸與日本列島之間的門戶,甲午戰爭期間,日軍以此為跳板,讓日軍穿越亞洲。 同樣,如果半島的統一由蘇聯支援的朝鮮完成蘇聯的影響力將不可避免地滲透到日本,並威脅到整個美國太平洋防禦系統。 當時,日本在二戰中戰敗僅五年,經濟衰退導致日本左翼運動激增,這使得美國對朝鮮為統一半島而發動的軍事行動更加警惕。 最終,經過美國高層的討論,杜魯門決定命令駐紮在日本的美國空軍協助朝鮮參戰。 戰爭爆發2個月後,由美國駐日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率領的聯合**正式入侵朝鮮半島,被稱為“仁川登陸”。
仁川登陸後,韓戰的局勢迅速“由北向南”逆轉,朝軍從此被切斷美方從南向北發起進攻,登陸13天後奪回首爾,局勢逐漸呈現出對朝鮮不利的局面。
1950年6月,儘管中國對朝鮮突然採取的軍事行動感到意外,但在仁川登陸後,中國仍然表示支援朝鮮**,並多次通過**警告美國“如果其軍事行動越過北緯38度線,那麼中國將出兵。 ”1950年,他正式召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賈,表示希望向美國傳達,如果美軍越過線入侵朝鮮,中國不會袖手旁觀。 然而,當杜魯門收到這個訊息時,他以為中國正處於建國初期忙於經濟建設,這只是乙個普通的外交警告,而不是未來可能採取行動的跡象。
事實上,美國並不是唯一乙個誤判“中國不會出兵”的國家,蘇聯當時也不相信中國會向朝鮮出兵,原因與美國大致相同。 更重要的是,蘇聯認為,即使美國占領了朝鮮全境然後對蘇聯的影響不是很大,影響最大的是對中國,中國在東北建立了大量的重工業基地。 如果美國完全占領朝鮮,那麼蘇聯有充分的理由讓中國重新考慮推遲歸還旅順港和蘇聯軍隊未來在東北通過的問題。 屆時,蘇聯對中國的影響將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令美蘇沒想到的是,中國作為朝鮮的鄰國,更加意識到朝鮮半島局勢對朝鮮的利害關係和國家未來的命運。 如果朝鮮半島問題無法解決那麼戰爭造成的大批難民將湧入東北邊境,新中國初期的工業建設又將如何開始呢? 如果中國以重兵防範美國在東北地區的侵略,台灣問題將如何解決? 這些都是當時中國面臨的嚴重問題。 因此,經過討論,第一屆和其他高層領導人下定決心:抵抗美國的侵略,援助朝鮮。 這不僅關係到中朝之間的國際友誼,而且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未來的榮辱。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唱響了“氣勢磅礴,氣勢駭滿,渡過鴨綠江”的旋律,正式參戰。 六天後,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在北鎮對以美為首的“聯合**”進行了突然襲擊,乙個多小時後拿下了文京,打響了抗美援朝戰爭以來的第一槍,也是第一次勝利,歌歌聲凜凜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拉開帷幕。
最終,中國在歷時三年的五場大規模戰役中獲勝,171,687名士兵為國家獻出了生命,這是國際社會認為“不可能取勝”的。 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簽署停戰協議,但未獲勝,並留下了一句將被千古銘記的句子“美國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針對錯誤的對手打了錯誤的戰爭。 ”
從朝鮮半島內戰到世界各國參戰的國際戰爭,參與朝鮮半島博弈的各方都萬萬沒想到,這場戰爭竟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成為後世“二戰後第一次大規模區域性戰爭”。 再世界上直接或間接捲入戰爭的國家都沒有預料到韓戰的結束,它也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就中國而言,韓戰用“小公尺加步槍”四兩打敗了世界第一強國,大大加強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1953年3月《朝鮮停戰協定》正式簽署一年後新中國首次以世界大國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為解決朝鮮半島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提出建設性建議最後,它為亞洲的民族獨立和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年後,總理率團出席了第三世界國家參加的萬隆會議,讓世界聽到了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聲音。
同時,這場戰爭也改變了中蘇關係。 韓戰結束後,蘇聯對中國的看法有所不同第乙個五年計畫,有156個工業專案要加固到中國,這在歷史上被稱為“156專案”。然而,在當前的韓戰中,蘇聯和朝鮮達成了避開中國的單方面協議,中蘇之間的潛在矛盾也在“蜜月期”中埋下了。 1958年後,中蘇矛盾更加突出,但毫無疑問,我們始終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
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成為這場戰爭中最大的輸家,韓戰使美國陷入冷戰最初失去進一步遏制蘇聯的機會,使蘇聯在二戰後的八年中實現了寶貴的經濟復甦以至於二戰結束後,美國有了相對優勢,轉向了美蘇平起平坐。 而在戰爭中追隨美國的英國,也因其戰後對朝鮮戰場的投資而對其經濟復甦產生了負面影響,對美國的外交依賴也更加明顯。 再法國殖民地印度支那受到韓戰解放浪潮的影響,離心力越來越明顯,最終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體系徹底崩潰。
也許“受傷”最大的兩個國家是朝鮮和南韓,它們在冷戰期間籠罩在鐵幕的陰影中,走向對抗。 冷戰結束後,兩國一直未能完成正在進行的統一。
也許,歷史是如此精彩,多公尺諾骨牌的倒下會引發連鎖反應。 而那些歷經滄桑、屹立不倒的人,正是因為他從頭到尾都堅持人民,把正義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