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雲南省人大代表鄧紅英提出了乙個備受關注的問題:農村醫療保險的快速支付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 農村醫療保險費成為農民的一大支出,農民的繳費積極性下降或有選擇地繳費(只為老年人繳費)。
這種現象不是孤立的現象,而是全國普遍的趨勢。 那麼,為什麼曾經被視為農民福氣的農合,現在卻成了農民的負擔,導致參與率逐年下降呢? 答案其實就像鄧洪英說的,對於很多農民來說,現在新農合太貴了,所以很多人選擇不再支付。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新農合成立的初衷是解決農民看病難、費用高的問題。 然而,從2006年到2023年的17年間,中國新農合支付費用從2006年的10元上公升到380元,增長了38元。 據國家統計局相關資料顯示,近17年來,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6年的7200元增長到2023年的39200元,增長了516。在兩者巨大反差的背後,新農合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加大了農民的經濟負擔,這也導致了人們繳費熱情的逐漸喪失。
光看這380元,可能有人會覺得不算過分,畢竟交一交一費就能報銷一年的醫保報銷。 但就算只是乙個四口之家,也要一次納1520元的費用,而截至2023年4月,我國部分地方的平均月最低工資只有1420元,甚至連乙個四口之家**醫療保險的費用都不夠。 而且,可以算的工資已經是這樣了,很多農民的實際收入恐怕都低於最低工資標準。
除了經濟壓力外,新農合的報銷範圍和報銷比例也是農戶關注的焦點。 雖然新農合的報銷比例和範圍與過去相比有所擴大,但實踐中仍存在諸多限制。 一些常規藥物或特定**方法未納入報銷或報銷比例低。 一些農民因為醫院水平而難以獲得報銷,即使費用很高。 這樣一來,農民就醫時還要自掏腰包,降低了他們對農村醫療保險的信任度和滿意度。
此外,無法累積新農合付款也是乙個主要問題。 該費用每年再次支付,如果中斷,則意味著之前支付的所有費用將減少到零。 對於那些常年外出勞作或收入不穩定的農民來說,這樣的規定無疑增加了他們的保險難度和成本。
可以說,新農合中“少錢”的人越來越少的原因,背後是一系列複雜的社會經濟問題。 一方面,持續的醫療保險費用給農民帶來的經濟壓力; 另一方面,也存在醫療保險制度本身的侷限性和缺點。 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妥善解決,就很難從根本上調動大家對新農合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