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影視產業不如南韓、日本是可以理解的,但印度要趕超,實在是難以理解。
近年來,各國的影視產業可以說是蒸蒸日上,除了發展多年的歐美之外,從亞洲來看,日劇、韓劇、泰劇、印度劇都有獨具特色,但國內影視行業優質的產品並不多, 更不用說出國了。為什麼?
首先,影視門檻太低
換句話說,它太功利了,只考慮收入問題,在這個流量之上的價值取向上演員本人的流量價值高於影片的質量價值也就是說,製片人選角的時候,寧願選擇那些當紅的網紅,也不願選擇專業階層出身、演技精湛的專業演員。
這就產生了一種現象,不管是唱歌、跳舞還是賣東西,走紅後,都去當演員了
而且這種演員往往天價,就像之前的片酬單位已經改成了幾個酷,所以真正能投入到創作、特效、服裝上的錢很少,導致我們經常看到投資上億元、特效五毛錢的作品, 透露出一種廉價的味道,甚至還不如抖音短劇。
在這種只考慮流量,不考慮質量的情況下,出現了“劣幣趕好錢”的現象,真正優秀的演員慢慢被逼出了演藝圈。
此外,國產藝人地位很高,在演戲的時候,導演甚至要迎合演員的口味,而流量小生往往只考慮乙個問題,拍攝一定要好看。 就這樣,我還想出國,卻被家裡的唾沫淹死了。
二是國內市場巨大
本來,龐大的國內市場應該是一件好事,但這也是國產影視不求提公升的主要原因,只要迎合一些中國人的口味,也能賺到很多錢,至於質量與否,和他進入國際市場有什麼關係。
最典型的是《戰狼2》,當然,這已經是國產電影的領頭羊了,大家在電影院裡熱情高漲,而且這部電影的票房也很高,但是冷靜下來想一想,從影視國際化的角度來看,老外會不會產生共鳴,能走出去嗎? 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滿江紅》也是如此。
不是你對國內文化沒有信心,而是文化再自信,也要結合市場需求,比如《功夫熊貓》,純正的中國元素,也能風靡全球。
在南韓和日本,本土市場太小,只有拍出高質量的作品才能進入全球市場,這也迫使他們不斷製作優秀的作品,而國產影視只會在溫水中煮青蛙,不進不退。
然後是環境。
現在他們提倡推廣正能量,推廣正能量是一件好事,但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春節期間看了《第二十條》,已經是國內難得一見可以看的電影了。
但最後的正能量似乎有點過分了,給人一種感覺,眼前的人的悲傷已經不重要或不存在了,可以在家裡慶祝,而不會引起人們對社會的反思。
相比之下,《我不是藥神》處理得更好,也更細膩,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任何一部經典之作,除了攝影、編劇、演員之外,還有另外乙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它能引起共鳴,一部不能引起共鳴的電影終究不會是一部好片。
在一些劇中,世界觀橫跨天下,無法逃脫男女主角必須“雙清”和其他角色蘿蔔坑“匹配”的魔咒。 比如之前的《妖精之劍4》,請放開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