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為漢族在中國歷史上建立的最後乙個封建王朝,在初期也十分繁榮和強大,但隨著土地兼併現象的日益嚴重,以及政治氣氛的惡化,明朝的國力出現了鮮花,在明朝末年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的共同作用下, 這個龐大的王朝正面臨著各種危機。
在其境內,由於糧食收成的不斷歉收,人民的生活難以為繼,明朝末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層出不窮,為了鎮壓這些起義以維持國內穩定,明朝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與此同時,在明朝的東北邊陽上,後晉王朝正在迅速崛起,經過薩爾胡和廣寧之戰,占領了整個遼東地區,成為明朝不可忽視的敵人。
在中國歷史上,一旦中原面臨類似的內外矛盾局面,其領導人大多會採取與外族和睦的形式來穩定外部環境,從而為自己爭取時間平息內亂。 但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卻沒有這樣做,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最終滅亡,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崇禎皇帝的肖像。
明朝末年,明朝有兩次與後金政權議和的機會,第一次是後晉領導人黃太極提出的,也是明朝穩定東北局勢的最佳時機。
廣寧之戰後,明朝在處決熊廷弼等將領後,任命袁崇煥負責東北地區的防禦。 他採取了與前任不同的侵略態度,在山海關以北的寧遠部署了重兵,並使用了夕陽火器弘毅炮,希望以此為跳板收復遼東。 後來,當他面對努爾哈赤的攻擊時,這種新的火器也對後津的騎兵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並導致了努爾哈赤的死亡。
清太祖努爾哈赤。
在寧遠敗陷的後金政權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明朝的實力對比,因為在努爾哈赤死後,後晉王朝內部政權已經處於不穩定狀態,所以繼任者皇太極主動與明朝議和。 雖然還是向明朝索要所謂的禮物,但這遠遠低於明朝在遼東的軍費開支。 而且,在隨後的談判中,皇太極也多次減費了索要的財丹數額,但袁崇煥依舊不為所動,堅持要與後晉開戰,收復遼東地區。
筆者認為,袁崇煥當時拒絕皇太極求和,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袁崇環當時在朝鮮得到了東林黨的支援,而這些東林黨**主張對外來入侵持積極態度,所以袁崇煥為了繼續鞏固自己在朝鮮的地位,必須繼續迎合這些人的心理,不能採取在這些人眼中代表軟弱和綏靖的和平政策。
毛文龍,明朝末年將軍。
第二個原因是當時發生的毛文龍事件,當年袁崇煥在東北地區布置防線時,當時的披道守軍毛文龍是乙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因為他遠離大陸,立下了許多功,所以他麾下的將領們不太聽從袁崇煥的命令。 因此,袁崇煥做出了殺死毛文龍併入其部隊的決定。
在殺死毛文龍之前,他曾在將領面前數過毛文龍的罪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毛文龍曾私下與侯晉**談判,有求和的傾向。 所以,如果袁崇煥也和皇太極談和,那麼他殺毛文龍的合法性就不復存在了,這也是他不能接受皇太極求和的重要原因。
皇太極看到袁崇煥在遼寧西部的軍城進行軍營後,知道自己的求和方案沒有成功,於是開始謀劃攻打明朝的計畫。 這一次,他沒有直接攻打寧遠,而是趁著蒙古,直接攻打南方的京師。 雖然袁崇煥祖大壽派出的援軍在京城擊敗了後晉軍,但城下的危機還是讓崇禎帝十分緊張,這場戰鬥也對中原其他城鎮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北方有五七十個縣被打碎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殺。 昨天,山東省濟南市的家屬遇難,實在是太可憐了。 看到這裡,可以看出一切都有緣分。
明將祖大壽雕像。
在這樣的情況下,崇禎皇帝想到了軍部部長楊思昌提出的與後晉議和的事情。 但崇禎帝知道,當時的東林黨是絕對不會允許他這樣做的。 於是他利用太監聯絡後瑾**,希望能與皇太極達成協議。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乙個錯誤,他和侯金交換的檔案被朝中兩國的部長們意外地看到了,這立即引起了軒然。 講究自己形象的崇禎帝自然不敢承擔這個責任,於是為了平息大臣的怒火,殺了太監陳新嘉。 當時清軍剛剛攻占嵩山,他們提出要和明**談和,但崇禎怕大臣們批評他軟弱,就派吳三桂帶兵。 吳三桂很快就被清軍打敗了,清廷也認為崇禎皇帝是個奸詐的人,所以不再給明朝講和的機會。
主張和平的楊思昌。
不難看出,當時東林黨的所謂正義,對明朝的政治決策造成了多大的壓力,崇禎是乙個講究自己形象、不願承擔責任的皇帝。 他只能聽從朝臣的意見,放棄了和談,這也把明朝推入了不歸路的深淵。
今天的東林書院。
明朝末年,崇禎帝面處一團糟。 在財政收入方面,土地兼併的盛行導致了國家財政的短缺。 在政治方面,宦官黨雖然被消滅了,但秘密黨爭還是很激烈。 最重要的是,當時明朝不得不對內鎮壓農民起義,對外抵抗崛起的後金政權,這讓明朝感到無能為力。
在這種情況下,與後金正恩政權進行和平談判將是乙個不錯的選擇。 然而,由於東林黨的進取態度,袁崇煥和崇禎帝都不敢接受女真人的求和,崇禎帝更是背信棄義,主動向清軍發動進攻,徹底切斷了明朝與女真人之間和平的可能。
也許有人會說,東林黨的決定沒有問題,到頭來要解決邊界問題,還是要靠武力來收復。 然而,京城的這些大臣對戰局和軍費開支缺乏了解,對形勢的判斷存在諸多問題,這種追求所謂正義的空談,就是殺死明朝的致命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