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還是小崗? 誰是你的好榜樣?
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歲月不活,季節如流,但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印記和風格,每個時代的人們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有自己的追求和責任。
每個人也有自己的底線和價值觀,這是他們人生的基石,無論世界如何變遷,他們的信念和原則都不會改變。
西陽縣大寨村曾經是乙個受自然條件限制、經濟落後的小山村。 然而,在***和郭鳳蓮的帶領下,大寨人民更加堅定了改變命運的決心。
他們組織起來,努力工作,終於給這個曾經貧窮的山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53年來,支部書記***同志始終堅持“前吃苦後享”的精神,帶頭幹髒活、苦幹、勞累活、危險活。
他以身作則,在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上,他都成為村民的榜樣,並樹立了最好的榜樣。 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在“七溝八梁一坡”上花了十年時間,打造了一塊畝產1000斤的高產、穩固肥沃的土地。
梯田與藍天相連,綠色的莊稼和果樹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1963年,大寨遭受了毀滅性的自然災害,暴雨,山洪暴發,田地被沖走,房屋倒塌,洞穴被沖走,......災情嚴重,人民生活極其艱難。
經過十年的努力,一切都是徒勞的,一切都毀了。
在***同志的領導下,人民頑強團結,不畏艱難險阻,積極開展重建家園的自救和艱苦奮鬥。 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讓大寨在那一年成功站了起來,屹立不倒; 與此同時,大寨精神的光輝旗幟在全國各地高高飄揚。
60、70年代,艱苦奮鬥、自力更生是我們的信條,我們決心克服一切困難,不怕犧牲,爭先行,團結奮進,朝氣蓬勃,熱情洋溢,誠意盎然。
** 弘揚我國農業大寨、工業大慶,向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黨員幹部和那個時代的人民。
我們一心一意,一處辛勤耕耘,擰成一根繩子,不顧個人恩怨得失,頑強拼搏,無私奉獻,創造乙個又乙個世界的偉大奇蹟,永遠載入史冊,永不抹去。
鳳陽小崗村位於安徽省東北部,土地肥沃,風景秀麗,資源豐富。 淮河文化底蘊深厚,孕育了一代農民皇帝朱元璋。
如今,小崗村已成為鳳陽的代表,面積為145萬畝,人均肥沃土地3畝以上。 過去,小崗村隸屬於安徽省鳳陽縣梨園公社,是該公社生產隊伍最窮的村子。
但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小崗人從未向國家上交過公糧,也沒有出售過剩糧。 相反,從60年代開始,小崗製作隊的人就開始外出乞討,唱花鼓戲,乞討。
儘管經歷了重重困難,但小崗村的村民從未放棄。 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工作和智慧,不斷努力改善生活條件,創造乙個獨特的農業社群。
如今的小崗村,不僅是鳳陽的驕傲,更是全中國的榜樣。
安徽省小崗村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旱災。 農田開裂,土地貧瘠,農民外出乞討。 在那個“不允許每家每戶承包生產,不允許分地獨幹”的時代,農民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一年只能賺到百斤糧食。
小崗人知道,要想吃得好,就得分田,乙個人幹活。 於是,在1978年的乙個冬夜,18名農民在一間破舊的茅草屋裡宣誓結盟,簽訂了“秘密協議”,並按上了鮮紅的手印。
他們承諾,如果有能力,每家每戶保證完成每戶每年繳納的公糧,不再向國家要錢和糧食。 否則,幹部們願意坐牢被殺,村民們會答應養活他們的孩子,直到他們18歲。
這是山城巨變的開端,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
這件珍貴的“生死契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現收藏於國家博物館。 據專家介紹,1979年,小鋼生產隊實施“大包”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收,糧食總產量相當於1955年至1970年的總產量。
這個紅手印合同催生了家庭責任制,最終成為中國農村的基本管理制度。 這一制度徹底打破了“一大兩公”的人民公社制度,釋放了農村生產力,使我國農業發展克服了長期短缺,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
閆金昌的家人是這一變化的親眼目睹者。 他們家共有6個孩子和8個人,分配給他們的肥沃土地已達到35畝以上。 閆金昌自豪地說:“分田第一年,我們家解決了溫飽問題,解決了大人吃飯的問題,還收穫了大量的稻公尺、大豆和花生。
以至於我們的茅草屋被填滿了,花生只能堆在院子裡。 ”
“家家兼任,田分田”政策實施後,小崗人迅速解決了溫飽問題,成功擺脫了國家的救濟糧。 由此可見改革對土地的覺醒作用。
僅第一年,小崗村的糧食總產量就相當於1955年至1970年15年的總和,是史無前例的豐收。 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小崗村的成功吸引了大量投資,建立了眾多景區,成為集紅色經典教育、鄉村休閒體驗、鄉村觀光、民俗體驗於一體的改革創新旅遊景區。
這一系列成績充分體現了小崗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業熱情,也為其他地區的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2022年4月,小崗村舉行鄉村振興示範建立重點專案集中開工儀式,共投資35億元重點專案12個。
這些專案涵蓋智慧農業、健康食品、鄉村旅遊、教育培訓、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是小崗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舉措。
李金柱表示,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小崗村將繼續加強糧食生產,進一步拓展農村特色產業,深挖農旅結合潛力,努力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為實現農業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當時有18個莊稼人“冒著生命危險”做“大包”,現在只剩下10個,而且大部分都年紀大了。 閆金昌就是其中之一,他坐在自己的“金昌酒樓”前,回憶著往日的驚心動魄時光,眼中閃爍著光芒。
如今,他已經快80歲了,但精神依舊很好,他的“金昌酒樓”一年收入超過10萬元。 早年,他把當年冒險分享的35畝多地全部轉讓,帶著孩子重新“創業”,創辦農家樂、超市,發展鄉村旅遊。
隨著時代的變遷,小崗人發現改革不會一勞永逸,我們必須繼續繼承和發揚“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在面對新變化、新問題時克服困難和障礙。
小崗村率先在安徽省開展農村稅費改革、土地權屬確認登記發證試點、集體產權股份合作製改革、“三變”改革——資源轉資產、資本轉股份、 而農民變成股東,使村民從“每戶承包土地”轉變為“人人持股”的村集體資產。
這些改革措施不僅給小崗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不斷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合作範圍的擴大,小崗村的集體經濟不斷擴大,收入如芝麻花般不斷攀公升。 2016年至2020年,小崗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169元增加到2.76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從680萬元增加到1160萬元。
這都是因為“大包”改革解放了生產力,掀起了一股改革浪潮。 “大包”領導閻洪昌的兒子閆玉山,也是小崗村委副書記。
在外辛苦耕耘多年後,他於2014年辭去了收入豐厚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家鄉的發展中,成為小崗村改革發展的積極推動者。
實踐證明,人在任何時代都比科學技術更重要,才是真正的第一生產力。 沒有人們的熱情、啃咬、積極性和創造性,改良種子、肥料、肥田等科技手段就無法發揮作用,只會歸零。
只有靈活進取,才能創造希望,才能實現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