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北平國民黨軍事領袖傅作義率領20多萬大軍向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宣戰起義,將下屬隋軍和**軍趕出城外,接受我軍的整編, 這是傅作義在解放戰爭中做出的最大貢獻。
得知傅作義在北平主動交槍的訊息後,離他不遠的山西“土帝”閻錫山大發雷霆,公開評論說傅作義的做法“沒有人情味”。 閻錫山為什麼這麼生氣? 閻錫山和傅作義雖然都是當時國民黨軍隊的將領,但從軍閥的特點和勢力範圍來看,他與傅作義並不屬於同乙個軍事體系。 閻錫山不是老江,按理說他不會有這麼大的反應。
傅作義是隋軍軍閥的首領,早年也是閻錫山的部下,晉軍的將領。 不過,從抗戰初期開始,傅作義就自家後兵,與閻錫山並無直接關係; 解放戰爭中後期,他的官職甚至比閻錫山還要大,成為國民黨華北鎮壓總司令部司令,直接或間接控制著近六十萬大軍,是華北最高統帥。
在49年解放太原之前,燕錫山雖然手裡只有十萬大軍,但山西省已經控制了30多年,很多地區都有設防和設防。 在傅作義起義之前,山西大半個地區已經被徐帥率領的華北第一兵團打敗,而閻錫山手中只有太原一座古城,形勢十分不容樂觀。 在此背景下,我軍雖然攻打太原有很大的勝算,但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閻西山之所以想怒罵傅作義,指責他沒有個性,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華北包括山西省,北平和山西距離很近,傅作義的幾十萬大軍不戰而降,所以解放軍自然有更多的兵力集中進攻太原。 本來華北軍兵力有限,圍攻太原只有乙個軍團,徐帥的1軍團來自較弱的區域性部隊。 所以,閻錫山的軍事壓力不小,但勉強能堅持住對方。 其實燕西山本來就有防禦優勢,晉南中都有重兵,但因為兵力指揮的差距,徐帥帶著原本只有牽制任務的六萬多名官兵,狠狠地打敗了晉軍主力,從南到北一路打到太原, 這是閻西山之前沒有想到的。
傅作義在北平交出槍,原本用來對付傅作義軍隊的80多萬東北野戰軍,以及華北的另外兩個軍團,可以靈活機動。 這樣一來,閻錫山的太原城肯定是保不住的,而且單純從軍事角度來看,閻錫山自然會對傅作義的行為感到憤怒。 此外,山西大部分地區已經解放,太原被人民解放軍圍困,軍費補給十分成問題,主要物資依靠空運和空投來解決。 北平是離山西最近的大城市,也是山西的主要物資中轉站,現在北平已經解放,機場無法使用,燕錫山部隊的補給問題就更加嚴重了。 哪怕是簡單的圍攻而不攻自破,也能困住太原守軍,這讓嚴西山感到憤怒和絕望。
然而,諷刺的是,閻錫山雖然在外國記者和山西老百姓面前表現得很“骨氣”,不像傅作義那樣“沒有人情味”,但完全是在作秀。 他知道,北平解放後,山西戰局崩盤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暗中準備了逃跑計畫,還公開告知將領和太原百姓,要與太原同生共死。 閻錫山還不忘找一些美國記者,把自己準備的***藥和一口大棺材給他們看,這意味著他絕不會離開太原市,將主動“因公殉職”作為不得已。 一切安排妥當後,他乘飛機離開太原,應州政府要求外出開會為藉口脫離了危險,再也沒有回來。
太原還沒被我軍解放,閻錫山的部隊在晉中戰役中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損失了十萬主力。 晉中之戰時,他任命的司令員趙成壽中將被我軍俘虜。 徐帥、趙成壽、閻錫山原本是山西村民,徐帥和閻錫山的家鄉只隔著一條河。 徐帥對趙成壽很有禮貌,他和趙成壽坐下來談起了之前的戰鬥,然後謙虛的問道:趙將軍覺得我軍的指揮安排還有什麼不足和失誤? 趙承壽聽了許帥這麼說,心裡慚愧:戰敗軍將,你怎麼還能看出你軍隊有什麼破綻?
趙成壽深深感受到了解放軍的優待政策,決心棄暗投光明,於是寫信勸說老上司閻錫山盡快投降,為士兵們尋找生存之道。 結果,閻錫山收到信後,不僅不聽勸,反而罵趙成壽“沒有尊嚴”,這和他後來評價傅作義時是一樣的。 其實在我軍總攻太原之前,為了減少雙方官兵和老百姓的人數,徐帥就已經計畫派和談代表到太原市與嚴錫山談判起義,希望在最後一刻拉攏這個傢伙, 並承諾給予他慷慨的安全和政治地位。
趙成壽曾主動請應擔任這位和平使者,但徐帥出於安全考慮拒絕了趙將軍。 我軍派到城裡來的,是閻錫山十幾歲時的老師。 結果出乎意料,老師沒說幾句話,就被閆錫山怒氣沖沖地下令槍斃,而當時老爺子已經80多歲了,閻錫山的行為非常殘忍。 徐帥得知後,怒氣沖沖地說了三個字:進去!
相比之下,傅作義的起義至少考慮到了數十萬部下的安全,沒有讓晉軍將領王景國等人像嚴錫山那樣保衛太原,而是提前找機逃跑。 從這個角度來看,傅作義將軍比較正直,懂得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