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天,在河南省新縣,一家慈善機構正在整理日常捐款。
突然,財務人員發出一聲驚呼,引起了其他工作人員的注意。 本來就要觸底反彈的存款,突然增加了20萬元,這種捐贈,讓機構得以繼續經營。
所有人都默默地盯著捐贈者的名字,一時間,每個人的目光都看向了遠方。 看不見的地方有一塊墓碑,上面刻著“徐光”的名字。
雖然已經過去了近50年,但人們仍然只知道這位先生是徐世友海軍上將的長子,是中國海軍的重要人物。 然而,徐光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他就是徐光,是新縣徐光,是人民的徐光。
他無私的奉獻和愛心,使人深切感受到他的價值和意義。 他的事蹟將繼續激勵人們,讓我們向他學習,用實際行動為社會做出貢獻。
當大家越來越了解他的時候,徐光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他的逝世令人惋惜,但他留給我們的卻是簡單的葬禮規格和他全部積蓄20萬元的無私捐出,展現了愛心無限的英雄形象。
徐光一家人為國家和人民奉獻了一生,精神令人欽佩。 1987年7月,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襲擊了河南省新縣,村民們措手不及。
暴雨傾盆而下,蹂躪了每一寸土地,造成了各種災害,給新縣農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連綿不斷的雨水沖走了成熟的莊稼,房屋因暴雨的重量而倒塌,許多人無法避風避雨。
一些家庭難以撤離,被困在危險的瓦礫中。
聽說山區發生災難,新縣軍科科長徐光毫不猶豫,帶著部下前去救援。 他們一起長大的老熟人處於危險之中,他很著急。
然而,途中的大雨導致路況惡化,一塊大塊落石突然砸到他們的車上,直接被毀。 坐在車裡的徐光無處躲藏,頭部重重一擊,鮮血流淌,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
儘管醫生盡了最大努力,他仍然昏迷不醒,傷勢嚴重,生命危急。
醫護人員盯著病床上的徐光,眼神中充滿了焦慮和痛苦。 雖然已經習慣了生死離別,但看著這位百姓好僕,還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徐世友將軍的兒子徐光,他的健康觸動了所有人的心。 他們默默地為徐光祈禱,希望他能平安度過難關,繼續為人民的福祉貢獻力量。
從他記事起,父親這個角色對他來說就很陌生。 每當他看到其他孩子被父親高高舉起,快樂地抱在懷裡時,他總是羨慕地看著祖母。
他總是懷疑地問:“我爸爸在哪裡? 面對孫子熱切的目光,奶奶只能默默地安慰他,告訴他父親在外地和壞人戰鬥,很快就會回來。
每當她說出這些安慰的話時,祖母的心裡總是充滿了痛苦和不安。 她不知道如果她在**,她的兒子是否能夠安全返回,因為戰場非常危險,她隨時可能失去生命。
1932年,隨著戰事的蔓延,國民黨軍隊瞄準了新縣大別山,發動了大規模的掃蕩。 徐光還只是個小孩子,為了躲避戰爭,被姨媽和奶奶匆匆拖進了山洞。
那段時間,他每天都生活在槍聲中,戰爭的殘酷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裡。 洞穴陰暗潮濕,不適合人類居住,但為了生存,村民們不得不蜷縮在一起,盡量保持安靜,以免被敵人發現。
然而,這樣的生活並不是長久之計,衝突和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是祖母的悉心照料,也無法抹去徐光對戰爭殘酷現實的記憶。
村民的反抗和敵軍的進攻,都變成了血腥的場面,深深地烙印在徐光的心中。 當時的徐光是懵懂的,但他親眼目睹了父親面對的敵人。
這段經歷深深地震撼了他,1936年,七歲的徐光開始走上革命之路。 他從童子軍做起,繼續在大別山的深山中接受經驗,學習如何在困難的環境中生存,如何觀察和建造橋梁和道路,適應群體生活,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童子軍。
雖然他在山上受過訓練,但每天晚上他都有固定的時間表,那就是和奶奶一起坐在院子裡,等待乙個人的到來。 他們每天都會坐在那裡,盯著村口的方向,等待著參加過戰鬥的許世友的出現,因為許世友已經失聯多年,他們非常關心他的行蹤。
在他的一生中,許世友經歷了無數的戰鬥,包括1932年的洞穴生存之戰,當時他的父親徐世光也和他一起在前線作戰。
徐世友被譽為“開國大將”,這並非空穴來風,大大小小的戰鬥都無比英勇,生死也多次。 早在1927年,他就加入了共產黨,同年11月,他參加了黃麻起義,堅定地為我軍做出了許多貢獻。
不過,他也有乙個願望,那就是希望父親能回家,但這個願望一直沒有實現,已經等了十幾年了。
許世友懷著必死的決心投入到後續的戰鬥中,坦誠的性格使他與上下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他的足智多謀和勇氣是眾所周知的,由於他一次又一次地為軍隊取得勝利,他在短時間內被提公升為工農紅軍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和軍長。
他在軍隊中一步步晉公升,其實源於他在衝鋒中的英勇表現和榮譽。
徐世友之所以能在每一場戰鬥中取得勝利,都離不開他一貫的習慣。 在進攻之前,他會親自主動去了解相關的地圖和地形圖,確保自己對戰場的每乙個細節都瞭如指掌。
對他來說,每乙個下屬都是生死同仁的真兄弟,他不願意因為可預見的問題而失去任何乙個戰友。 此外,他從小在大別山長大,對山地環境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知,這也是他養成準備地形勘測習慣的原因之一。
在大家對前方的道路一無所知的時候,徐世友卻能夠準確地指出早早轉彎的下屬的錯誤,他的體貼讓軍隊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這種嚴謹的態度為他在軍隊中贏得了高度的尊重。 在1930年至1934年的五次反“圍剿”行動中,徐世友多次主動承擔阻擊敵人的任務,憑藉自己的智慧、勇氣和毅力,多次成功率兵布置口袋陣型,引誘強敵入圈,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特別是在1933年的反“六方圍攻”中,徐世友奉命指揮萬元保衛戰,他鍥而不捨,堅守陣地3個月,最終以少勝多,以絕對優勢成功戰勝敵人。
徐世友一直徘徊在生死邊緣,但他的心卻始終關心著在新縣城等著他的家人。 他知道,只要敵人沒有被徹底消滅,他就不會倒下。
他渴望穿著華麗的衣服回到自己的祖國,向大家宣布黨的最後勝利和全中國恢復和平的喜悅。 戰爭期間,許世友多次給家人寫信,可惜由於戰戰不休,信件始終未送達。
由於無法與家人取得聯絡,他擔心他們的安全。
經過抗日戰爭和全面內戰的磨合,1948年的遼瀋戰役成為我們黨革命程序的重要轉折點,為我們黨的最後勝利鋪平了道路。
在這次戰役中,我軍主動出擊,打破僵局,而國民黨軍隊早已陷入被動,甚至選擇被動避戰,為我軍隨後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連串的勝利讓許世友得以與家人團聚。
1948年,徐光在南京遇見了父親,父親是他記憶中打壞人的父親,此時的他已經從乙個三歲的男孩成長為乙個二十歲的青年。
看到兒子平安長大,徐世友很感動,這些年他一直擔心徐光和老母親的安危,看到他們一切都好,他感到無比的欣慰。
更讓他意外的是,兒子徐光主動參軍。 經過兩人商議,1950年,徐光正式加入大連海軍學校,成為一名海軍。
憑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徐光成為新中國第一批自學成才的船長,並領導著自己的船隊。 他的成就讓父親許世友非常自豪和欣慰。
徐光始終保持著謙遜的態度,不斷完善自己,成為海軍的領頭羊。 然而,在1965年的一次家庭聚餐上,徐光發現父親一直在擔心家裡的事情。
這讓他深思,決定回家幫父親處理這些事情,從而改變自己的未來。
徐世友在新縣的老母親年紀很大,最近病倒了,他很關心她現在的情況,但因為忙於公務,不能離開部隊回家照顧她。
這讓許世友感到非常苦惱,因為他知道母親是想讓他在外面辛苦打拼,可是她生病了,沒人照顧。 他的孫子也是作為祖母長大的,他也能感同身受。
徐光和奶奶從小相依為命,如果不是奶奶的保護,他早就死在敵人的槍口下了。 即使在戰爭中,我的祖母也從未放棄,並盡最大努力將最好的東西送給她的孫子。
在物質豐富的今天,這些努力或許微不足道,但對於徐光來說,這就是他祖母所擁有的一切。 因此,飯後,徐光做出了乙個決定:離開海軍,回到家鄉照顧生病的奶奶。
聽到兒子堅決提議回老家履行孝順,徐世友不由得感慨萬千。 曾經的少年已經成長為乙個可以對家庭負責的男人。
1965年,徐光回到家鄉,但僅僅過了半年,祖母就病逝了。 好在他當初的選擇,彌補了祖母的遺憾。
本來許世佑是希望把徐光調回城裡繼續發展,可是此時,新縣的人已經離開了徐光。 他在新縣孝敬祖母的半年裡,看到了家鄉人民的不便和新縣的荒涼。
因此,在祖母去世後,他拒絕了父親的調職,將他送回海軍,決定留在新縣繼續工作。
1970年夏天,軍區科長徐光接到一項重大任務,在黃關茂山上建立微波站。 然而,山的地形陡峭,普通車輛難以攀登。
徐光迅速動員群眾,手持鐮刀鋤頭,一一收山。 所有裝置均由背在背上的壯漢扛到指定地點,全程人工處理。
他們直接睡在地上,在這次任務上度過了300多個日日夜夜。 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能夠建設乙個能給家鄉帶來便捷通訊的微波站。
許光在新縣本意是送祖母去死,但很快他就發現,新縣有很多這樣的老人,有的孩子為國犧牲了生命,有的像許世友這樣顧不上忠孝,有的被敵人殘害,孤身一人。
出於對這些老人的愛,徐光決定留在新縣照顧他們,給他們帶來溫暖和希望。
在這12年裡,許光告別了祖母和五位親人,以及九位年邁的軍人眷屬,讓他們安心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 此外,他慷慨地將自己的工資用於新縣的建設,為貧困家庭提供援助,甚至穿了幾十年的衣服,縫製和修補成五顏六色的衣服。
在新郡的這段時間裡,徐光從未利用過自己作為徐世友兒子的身份,除了許世友曾經考慮過將他調回海軍。 然而,由於山地陡峭,普通車輛無法到達,海軍也兩次問他是否願意返回,但他拒絕了。
對他來說,在海上航行可以保衛國家的同時,在新縣工作也可以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
1987年大雨紛飛的日子裡,徐光在睡了三天三夜後終於醒了過來。 他的第一句話是詢問受影響地區的人們是否得到了適當的重新安置。
他不顧別人的反應,拔掉了輸液器,立即命令助手開車前往災難前線。 他的背影迅捷而堅定,深深地印在人們的心中。 2013年1月6日,徐光因病逝世,但他生前的奉獻和奉獻,至今仍被人們銘記。
甚至在臨終前一天,徐光依舊關心人民,要求家人不要對他動手,把更多的醫療資源留給需要的人。
他節儉節儉,把20萬元全部捐給了新縣。 他的葬禮很簡單,只有一張遺照和一口薄薄的棺材。 那天,下著毛毛細雨,新縣上萬群眾自發前來為他送行。
徐光的生與死,充滿了深厚的愛和對人民的無私奉獻。